2021-4-9 | 環境工程論文
作者:謝紅梅 楊海林 周桂林 李寧 李仁炳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
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嚴峻現實,畢業生總人數及待業人數急劇增加。本科生起薪普遍下跌,甚至出現了“零起薪”就業現象,為逃避就業壓力而選擇考研等。由此引發了學生及家長對學習的態度和價值產生了新的懷疑。環境工程專業的就業市場亦然。早在1998年,國家環保局和國家教委聯合主持的“中國高等環境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就預測,2000~2010年我國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年均需求量為1147萬人;2004年,人事部又宣稱,環境工程師將是今后幾年需求最大的熱門人才之一。然而事實卻不容樂觀,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在各種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普遍受到冷遇,一次就業率達不到50%。重慶工商大學環境工程專業于2002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10屆,共計招生1000余人;畢業5屆,共500多人。一次性就業率徘徊于60%~70%之間。其原因主要有三[1-2]:一是畢業生人數過多,二是學生就業意向,三是學生自身的素質。如何適應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如何躋身于眾多的環境工程專業之列謀求長期健康的發展?環境工程專業必須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踐環節訓練等入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升辦學品位。
1環境工程課程體系設置的實踐與探索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的設置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下的課程體系。
1.1知識體系四年制環境工程專業教育主要分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集中實踐性教學三個模塊。一般在一、二年級完成通識教育,并通過環境工程原理等課程的教學起到環境工程“入門”的目的,而專業教育主要在三、四年級完成。
1.2課程設置
1.2.1專業骨干課程體系改革2002年專業主干課為7門,共205學分。2004年無專業骨干課的概念提出。2005年專業主干課有4門(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工程實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占125學分。2006年環境工程專業的4門核心課程(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為骨干課,學分為14。2007、2008、2009年環境工程專業骨干課調整為: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共三門,學分為115。2010~2011年環境工程專業骨干課又重新調整為4門: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2010年、2011年學分分別為:145、150,其中2011年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增加了0.5學分。專業骨干課就經歷了一波三折的變動。
1.2.2公共課和選修課的年度變化從表1可以看出,整體上來說,2010級的課程體系比2007級和2009級的更加合理。就要求完成的總學分而言,雖然保持在175的基礎上。但是,就公共課、專業課(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和通識課占總學分的比例而言,2007級分別為49.6%、44.0%、64.0%,2009級分別為48.9%、44.6%、64.0%,兩者的差異不明顯。而2010級分別為47.9%、46.4%、57.1%。表明專業課占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識課和公共課占的比例逐年降低。專業課從2007級到2010級整體優化。2007級、2009級、2010級專業選修課的學分分別為25、28和28,分別占專業課總學分36.5、39.5和42.5的68.5%、70.9%和65.9%。2007級、2009級、2010級的方向共同選修課可選擇范圍為25學分、34學分、34學分,方向選修課范圍為8學分、8學分、8學分,但是方向共同選修課要求達到19學分、24學分、24學分,方向選修課分別達到6學分、4學分、4學分。也就是說,雖然2007級選修課的比例很大,但實際上,在所有可選的方向共同選修課25學分中,必須要選擇19分,實際可選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10級雖然選修課只有65.9%,但是34選24,8中選4,學生實際的自主性更大。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2007級~2010級均為35學分,占專業課總學分的20.0%。
1.2.3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結構專業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課程、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在教學順序上采用了從單一到綜合、從微觀到宏觀、從簡單到復雜的傳統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時序安排。大一、大二低年級階段主要完成基礎理論課和相關實踐課;大三是整個學習階段的重心,進行專業核心理論課的學習和相關課程設計;大四的高年級階段在前修課程的基礎上,主要進行綜合設計能力的訓練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鍛煉,同時,根據專業拓展的需要和學生自己的興趣進行多門交叉課程的選擇性學習。
1.2.4專業理論課程設置由表2可知,專業理論課的設置分為學科基礎課、專業骨干課和專業方向三個環節。這其中包含了環境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定的4門核心課程,還有多學科交叉理論的課程如工程力學B等,但是沒有體現自身課程方向與特色的課程。大量的選修課的開設更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平臺。
1.2.5專業實踐教育體系
1.2.5.1專業實踐教育體系的構成專業實踐教育體系由基礎實驗→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實驗逐步過渡。在教學順序上,先通過基礎實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大學物理、化學基礎。再通過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拓展到規劃設計與CAD,使學生對環境工程的各個方面(計算機、化學、物理等)以及各個層次(檢測基礎實驗、環境工程設計等)有所掌握。最后通過綜合實習和畢業設計逐步深入到社會與環境的綜合發展規劃之中,使其達到知識拓展和能力培養的目的(圖2)。
1.2.5.2實踐環節的訓練由表2可知,自2005年開始,我院環境工程專業實踐總學分由原來的30學分增加到35學分。從學期分配情況看,自學生大二后半期開始安排實踐實習,且學時分配也相應的由原來單一集中大四進行的模式變為各學期分散進行。環境工程2004,2005和2006級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學分為:30,35,35學分,占總學分比例分別為16.5%,18.9%,20.0%。2007~2011年度均保持在20.0%的比例。而在同類高校中這一比例占到了40%以上[3]。
2專業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2.1專業辦學定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如何能夠在眾多同行兄弟院校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辦學方略,這些概念尚未明確定位。目前我院教師的縱向科研項目、橫向課題等沒有較好的凝聚學科研究方向,未能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學生也少有機會圍繞主題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及各種課外科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