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工商管理論文
作者:張瑞紅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一、現行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雷同僵化,沒有做到有的放矢。許多高校制訂的現行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大致表現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掌握現代工商管理理論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工商管理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素質的高級工商管理專門人才”。其沒有跟隨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轉變而轉變,沒有有效的結合生源素質、就業去向及各個學校的環境和資源條件,進行合理的層次定位和服務面向定位,很難符合當今社會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層次化、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
2.教學方法與內容單一滯后,沒有做到現實與需要的有效結合。目前,我國高校雖已借鑒國外先進的實踐經驗,教學方法與內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和提升,但并沒有根本上解決現行與需要的協調統一問題。一方面,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應用的方法仍主要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的教授為主,整個教學過程剛性化、程式化,基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需要,以至于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主動參與和創新的意識;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專業教材內容滯后,教學案例大部分來自于早期的國外企業,難以有效的解釋和解決我國特有的經濟現象和問題。
3.教學管理中過于重理論、輕實踐,沒有使教與需密切聯系起來。在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學和考核過程中,過多的注重講授理論知識,并以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評定學生學業的標準,而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夠重視。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面對現實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較差,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競爭力,在工作中很難順利上手。
二、構建和提升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必要性
1.增強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必須要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相適應。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首先,要面向未來、面向社會、面向實際,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管理類人才;其次,要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再次,要發揮學校資源優勢,打破課程體系障礙,拓寬學生接觸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就業中的專業優勢;第四,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將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學有所成。
2.學習借鑒國外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先進經驗。美國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以“擁有基礎廣泛管理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適應社會需要的”為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注重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融合于一體,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日本商科專業教育以“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識和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為培養目標,為商社、制造業及服務部門、海外貿易會社等培養經營管理人才。
3.提倡因地制宜使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多元化。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各高校因所處地區不同、師資力量和學生的去向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高校應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辦學特色。重點大學的生源和師資條件最好,應突出人才培養中的外向型、研究型特色;綜合性大學可通過開設輔修、雙學位專業,培養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工商管理類復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則可培養本區域經濟發展中需要的管理應用型人才。從而使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總體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三、構建和提升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方法
1.明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目標是確定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及時代要求,該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確定為:以系統地掌握管理、經濟等知識為基礎,重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管理能力、交際能力、領導能力和經營決策能力,促使其成為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經營管理型人才。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直接關系到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素質的高低。為此,應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發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開展以實踐活動為核心內容的第二課堂。如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定期開展研討會、總結報告會。
2.深化實踐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21世紀,面對科技進步和管理發展,在加強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更應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新型課程的設置。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和要求,構建“實踐能力主導型”的管理系列課程新體系,以能力提升為中心,實行分流培養。在教學內容方面,適量壓縮理論教學課時,增加實踐教學、實習和設計環節的課時,培養和提升學生分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教學方法成為必然選擇。首先,應強化校內、校外實踐訓練環節,通過“親驗性”的教學方法,努力鞏固和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其次,運用典型案例教學,激發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通過模擬教學法的實施,讓學生身處模擬的經營環境中,對經營問題進行判斷、分析和決策,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為學生提供參與企業項目研發、論證和推廣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工作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順利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改變教師隊伍理論知識較強、實踐能力較弱的知識結構。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全體教師投入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深入社會或企業開展科研立項、管理咨詢等活動,充實實踐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聘請中高級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學生實踐實習活動導師的方式,指導學生的實踐實習活動;另一方面,學校應建立靈活科學的管理機制,通過為教師提供培訓、進修、考察等機會,開拓教師的思路和眼界,以促進其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從而可以更好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完善實踐教學方面,首先,應加強校內外實驗及實習基地的建設,使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交叉進行,確保學生在學習經濟理論知識的同時,管理實踐技能同步提高;其次,培養學生掌握現代管理方法與技能,使其從經濟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經濟和市場競爭現象,從而正確的認識和分析企業經營活動所面臨的環境與問題;第三,從課程實驗、社會實踐、企業實習、模擬實踐、畢業設計等各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