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曹菲 單位:陜西漢中洋縣電視臺
(一)何為地方電視節目“本土化”?
地方節目“本土化”就是充分利用好本地域的資源優勢,并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民風、民俗,融入到整個節目經營制播中,使電視節目吻合受眾的口味,從而增強受眾對其認同感和親近感,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如何挖掘本土電視新聞的新聞資源
1.深入挖掘文化資源以平民視角報道新聞
洋縣電視臺結合地區資源優勢,常常堅持以老百姓的眼光來尋找報道的新聞點。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與“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統一起來,抓好結合點,突出“新聞性、針對性、信息性、貼近性”,發掘老百姓關心的新聞。以前,我們也設專欄對地方本土文化進行專題報道,如《革命勝地華陽鎮》,《龍亭蔡倫墓祠》、《漢上名剎———智果寺》等,不但使觀眾了解了厚重的文化歷史,同時就此形成了具有我們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凸顯地域優勢彰顯資源特色
利用地域優勢可以讓電視與觀眾距離更近,充分體現“三貼近”原則,地方電視臺的記者編輯一般都是生在本土、長在本地,對本地的文化習俗、民風、民情都十分的熟悉,這為地域性新聞資源的有效挖掘更具優勢,又可以使得所傳播的信息對觀眾具有親和力。而我們洋縣享譽世界的國寶朱?、洋州百年酒業、紙坊禮花炮生產都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潛力,這就需要我們地方電視臺大力宣傳報道,使其逐步成為具有地方特色,在其它地區聲名鵲起的經濟品牌。
(三)如何做好本土化新聞節目
1.選擇貼近百姓生活的新聞題材
從近幾年洋縣電視臺的新聞來看,更多的報道開始把關注點轉向了普通人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開始關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件及訊息。在《牛哥說事》、《感動在我身邊》等欄目中,把更多新聞事件的主人公鎖定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這種貼近百姓的電視新聞節目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更多地體現了電視文化里的人文關懷。洋縣電視臺新聞節目立足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百姓生產生活。領導定期進行民意調查,了解最近一段時間觀眾想看什么樣的新聞,對近期的節目有什么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收集意見之后,好的保留,不好的改善,這樣有力的保障了節目質量,更突出了節目的時效性、權威性、公開性與互動性。比如洋縣新聞中一期新聞特寫:《農民群眾喜趕“科技、文化大集”》,在鄉下,農民一般不上街、不逛店,只有在規定的某一天去鎮上買自己需要的商品,這叫“趕集”或者“逢集”,這一天小鎮熱鬧非凡,一家大小全部出動,買商品的在砍價,碰到熟人的在嘮嗑,小孩子都激動的跑到飯館去吃好的。這不,縣上的科技文化知識下鄉了,村民們也跟“趕集”一樣全家出動,這次吃到的可是精神食糧,不但學到了現代化農業科技知識,還增長了醫學常識,為新農村建設有力有效快速發展打下基礎,這“集”趕的值!
2.深入挖掘傳承文化
洋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古為“漢江明珠”,今稱“朱?之鄉”,這里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自然風景絢麗多姿,眾多歷史文化、文物、遺跡聞名于世,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令游客流連忘返。多年來,洋縣臺在挖掘傳承洋縣文化上不遺余力,尤其在挖掘本土人物、名人文化和民間藝術方面卓有成績,策劃制作的《朱?的守護者———任萬枝》、《只研筆墨作春山———訪洋縣籍畫家高欲德》獲得全市電視節目參評一等獎,《開明寺塔》、《民間藝術———木偶桄桄戲》獲得市二等獎。
3.新聞的敘事風格采用口語化
在新聞的創新上,堅持從原稿挖掘新聞價值和表現實力,多用口語化、通俗幽默的語言,讀起來比較流暢,嚴肅的新聞立刻傳神會意地突出事件中的人情味、趣味性,使報道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無論是主持人由播新聞向說新聞的風格轉變,還是在節目中樸實自然的解說語言,這種平民化的敘事風格更多的是從老百姓的接受習慣角度考慮,更加讓人通俗易懂。
4.在形式上不斷創新
自從90年代洋縣電視臺誕生之后,從廣播到電視,形式不斷創新變化,再發展到今天,節目表現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豐富,節目風格已呈多元化。除單一的《洋縣新聞》以外,開設《新聞大視野》作為對新聞小故事的延續和深入,來滿足觀眾對資訊的深層次的需求。堅持“本土化”特色使各地方電視臺更加貼近市民,貼近生活,在收視市場上獲得了成功,完成了“傳遞政府聲音,反映市民心聲”這一媒體所承擔的使命。地方臺新聞節目,說到底,就是以節目的形式服務于當地百姓,充分發揮新聞的接近性、服務性。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新聞本體的回歸和強烈的人本意識,它力圖建構起本地民眾對自己所在地域的認知。在這里,我們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觀眾,地方電視臺只有抓住優勢,立足本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本地資源,同時做到新聞民生化,不斷提升新聞節目優勢。在找到適合當地欄目發展的同時,更新理念,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打造出地方新聞品牌欄目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