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作者:梅亞萍 單位: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對“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共同尋求,構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我們一起去探尋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本真意義與行動載體。從生命哲學的視野看,只有精神活動才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學校精神文化在本質上是師生進行生命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運動過程。如果離開人的生命意識,則任何文化建設的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教育應以人的發展和完善作為最高價值和終極目標,而生命、生態、生活、生涯則是實現人的發展與完善的四個最關鍵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把生命、生態、生活、生涯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四個根本追求。
追求之一:關注生命成長。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以人為本應是以生命為本。包括:認識生命的意義并進而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開發生命潛能,激揚生命活力,引爆生命潛力,實現生命的幸福成長;培養生命智慧,打造智慧人生,學會智慧學習,學會自我生存;提升生命質量,運用多元智力實現生命價值的開發和提升。
追求之二:關注生存狀態。教育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具有整體效應的生態系統。學校應努力構建一個平衡、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制度生態環境,要讓學校成為師生向往的地方,成為生態的校園、人文的校園、書香的校園。
追求之三:關注生活質量。面對職業教育大背景下職校師生生活質量不高的現實,我們要關注和改變師生的生活狀態,引導師生過有質量的生活,追求成功的人生;過有品位的生活,追求健康的人生;過有價值的生活,追求奮斗的人生;過有樂趣的生活,追求快樂的人生。
追求之四:關注生涯發展。學校應以師生發展為本,著眼于每個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立足于每個教師和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創造適合師生的教育環境,創造有競爭力的教育,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注重對師生進行生涯規劃,致力于打造師生的核心競爭力,努力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學校精神文化雖然表現為精神化的生命意識,但它卻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只有基于校本、基本生本、基于實踐,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才會深深烙上學校的文化特性。以我校為例,學校圍繞“三特”核心辦學理念,以全面推進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為主線,以學校價值觀、學校精神、學校形象的三個建設作為行動載體,構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促進師生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行動之一:立足職業教育,重構學校價值觀,推動示范校建設。重構學校價值觀,形成學校全體成員普遍認同的、指導教育教學行為與管理活動的最高價值標準與原則: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重構幸福觀。組織全校教師圍繞“做什么樣的教師”“怎樣做學生喜愛的老師”“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怎樣培養學生”展開大討論,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建立六個名師工作室,加強優秀教學團隊建設,提高隊伍整體水平。同時以改革教師培養、評聘和考核為核心,注重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是改革評價模式,重構質量觀。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的銜接統一。
三是改革培養模式,積極構建“校企對接、工學結合、做學教合一、多元評價”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根據技能型人才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按照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工學六融合”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四是改革教學模式,重構教學觀。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創新教學環境,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從實際、實用和實效出發,大力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教學、場景教學、仿真教學等“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五是創新教育內容,重構課程觀。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設置的動態機制。建立由行業、企業、學校和有關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教材建設機制,依托企業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
行動之二:立足全員參與,培育學校精神,促進師生發展。培育學校精神,形成與學校的個性相結合的一種學校主導意識,體現學校群體成員的共同理想和價值取向。一是在“校訓三風征集活動”中凝練學校精神。二是在系列師生教育活動中培育學校精神,特別是要繼續踐行學校“我優秀、我能行、我負責、我幫你”的德育工作理念,以生為本,開展陽光課間操、勞動禮儀值周等學校系列德育品牌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積極推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標準化管理機制,每日進行7S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三是進一步加強學校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在培養學生個性特長中塑造學校精神。
行動之三:立足宣傳提升,設計學校形象,展現學校特色。學校形象是指學生、家長及社會公眾對學校總的印象和整體評價,良好的學校形象是學校最重要的無形財富:一是規范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編制《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手冊》,充分展示學校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塑造學校整體品牌形象。二是建設學校宣傳平臺,改版校園內外網,全面宣傳示范校項目建設工作。三是繼續做好校園優化改造施工工程,精心設計校園綠地及文化石布置,從不同角度展示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理念,讓師生在優美的環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值得注意的是,從教育實踐看,構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努力走出以“物質文化建設”替代“精神文化建設”的怪圈,讓文化真正回到師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把幸福和快樂帶給師生,是每一位學校管理者需要樹立的重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