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課程論文
本文作者:郭福洲 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崗位接軌三步式”(練崗+輪崗+頂崗)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通過練崗使學生成為能基本滿足企業職業崗位(群)要求的新手;通過輪崗使學生實現新手到準員工的轉變;通過頂崗使學生符合企業員工的要求,從而實現了學生職業崗位逐步接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確定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每一個崗位都按照“練崗”、“輪崗”、“頂崗”三步走的方式,使學生逐步掌握該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最終達到該崗位高級工標準。
二、課程改革與建設
1.構建并完善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引領型課程體系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和企業技術骨干的幫助下,根據各崗位工作過程分析和任職要求,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并融合職業資格標準,將典型工作任務根據能力復雜程度進行整合,形成綜合能力領域(即學習領域),再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對行動領域進行重構,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引領型課程體系。
2.任務式實訓項目初步實現了產品化學院根據專業帶頭人提出的實訓要求,對現有的產品生產工藝進行改良或對原有的實訓產品進行產品化改造,設計出相應的實訓任務。學生在做單項技能訓練時,先獲得實訓任務,再根據任務進行產品分析并擬定生產工藝過程,最后按要求生產出產品,學生的成績根據產品的質量來進行評定。這樣,既節省了實訓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實訓成本;又保證了產品的生產進度和企業的利潤;還可使學生在真實的產品生產中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
3.虛擬教學帶動了“做、教、學”一體化課程的開發實訓基地生產產品的精加工,需要操作人員能熟練編程并操作機床,而學生在編程與操作的初期并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為了提高產品的成品率,降低生產風險和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基地與專業研究室合作,就產品精加工的教學化改造進行了研究,最終確定先通過仿真加工、虛擬工藝設計等方式在機房、網絡和多媒體教室開展虛擬教學,然后在教學機床上進行熟練度訓練,最后再在真實生產環境中生產的教學路線。在這一過程中,既保證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得到了保證,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還滿足了公司的安全與生產方面的要求。目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通過實施模塊化課程研究,已開發出《數控車床操作與編程》、《數控銑床操作與編程》、《數控加工工藝設計》等幾門應用虛擬教學的課程,整個生產過程由專業教師、崗位負責人、車間師傅、學生共同完成。專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根據生產任務做好實訓、虛擬課程的設計,包括實訓綱要,實訓內容,實訓考核方案、虛擬課程的教學單元設計,實訓任務與生產任務相一致,實訓內容與崗位工作流程相符,考核以生產考核為主。專業教師還要做好教學組織,包括按崗位需求進行學生分組,與公司一道確定學生的指導師傅,在車間討論室,做好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崗位負責人主要職責是生產組織,程序編制與調試,刀具選用及刀具修磨,控制生產進度及質量,對學生進行生產工藝講解,對師傅及學生進行考評;車間師傅在這里不再是一個純粹機床操作人員,其更重要的職責是指導學生做,監督學生操作并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對其有生產任務及生產質量要求,學生首先是要嚴格遵守公司制度及按安全操作進行操作,確保人身安全及設備安全,在師傅的指導下生產,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勤思考,多做記錄,多問師傅,手腦并用,通過實訓掌握操作技能及對機加工工藝加深理解。
4.校企人員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的教材編寫省規劃教材《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CAD/CAM技術應用篇》、《數控加工實訓》等6部,其中主編4部,校本實訓教材5部。
三、教學管理改革質量監控
1.學院積極推進適應工學結合的學分制教學改革,“以他方為中心”探索主動適應企業需求的彈性學制。建立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體制。
2.學院每年組織各專業進行專業調研,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論證人才培養方案。2008年實施了任務引領型課程體系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調研規范表格和課程體系構建分析表格,保證了2008級人才培養方案符合企業實際生產過程需要。
3.制定校內專業技能實訓、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等關鍵實踐環節的質量標準。強化質量意識,重視過程監控,完善學校、企業(用人單位)共同參與教學評價的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建立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能動機制,改進系(部)工作評估辦法,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學生就業率等作為評價系(部)工作的重要指標,借助社會(企業)力量參與評估,評估結果與學院資金投入掛鉤,推動系(部)工作主動調整,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并內化為自身動力。
4.創新和完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加快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加強頂崗實習環節的管理,把班級建在企業,挑選聘用一批德藝雙優的企業骨干作為兼職輔導員和指導教師,形成學院和企業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加強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保證學生頂崗實習既有學習任務,又有生產任務,做到實習就業有機結合。
四、專業校企合作、產學結合
1.企業參與專業建設
(1)成立了由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和一線技術骨干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互動機制。(2)2008年暑假期間,為了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安排了4名教師分別在基地的工藝室、電加工區、三坐標室和注塑成型區進行實踐鍛煉,安排了4名教師到航宇公司工藝與動力部進行實踐鍛煉。教師們在實踐鍛煉的過程中,提高了動手能力,保證了后續教學能夠優質實施,也為基地對外生產提供了助力。(3)建立了良好的學生實訓、實習聯系機制,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輪崗實訓和頂崗實習均能在合作企業順利開出。
2.開展校企合作培養
(1)與神龍公司合作開辦“神龍班”,企業與學校共同制訂培訓方案、共同在校內基地實施教學。(2)聘請TCL公司工藝部技術骨干3名,承擔數控加工工藝、CAD/CAM等骨干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