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醫學論文
作者:羅丹 肖水源 單位: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眾所周知,醫學從根本來說是以人、以人的生命、人的健康為服務對象。醫學這一特征決定了它必須植根于人文學科的基礎之上。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醫學高新技術引發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也日益增多。醫療費用高漲、醫患關系疏離、醫療資源浪費、醫療糾紛增加等問題的存在使得醫療衛生領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的挑戰以及自身的發展,醫學學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已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醫學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已經明確提出,醫學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社會醫學是醫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其知識基礎來有兩個主要的來源,即醫學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等)和社會科學(要包括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政治科學、管理科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可以說,社會醫學是從社會的角度,應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的一門醫學學科。它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在醫學領域,其主要任務在于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屬性,研究社會對健康的需求,各種社會因素對健康、疾病的影響,以及從社會的角度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個體和人群健康,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社會醫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未來的衛生工作者初步建立起社會醫學的觀念和思維模式,以“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指導醫療衛生實踐。同時,加強醫學生社會醫學的教學也是當前改革醫學高等教育、廣泛開展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在我國大多數醫學院的社會醫學教學已經成為各個專業、各個層次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健康狀況轉變、21世紀新醫學目標提出和確定的背景下,筆者就“醫學模式轉變”和“社會因素與健康”這兩個社會醫學的主要教學內容來探討如何使其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相結合。
一、實現醫學模式轉變與樹立醫學人文精神的結合
在社會醫學中,醫學模式主要指的是健康和疾病觀。現階段醫學模式的轉變即是指從傳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現代、多維度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對我國醫學科學以及醫學教育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文精神曾經一度與醫學脫離了關系。例如,仍有一些臨床醫生在診療中只關注病人生物學指標的改變而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對患者健康狀態的影響;在醫學院校中,醫學生普遍存在對醫學專業課程學習很重視,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和精力,而對其他一些人文學科或交叉學科的選修課程則不感興趣。但在今天,疾病的變化和醫學科學的進步已經向將醫學囿于“見病不見人”框架下的生物醫學模式提出了挑戰,過分強調生物病因而不注意社會病因的觀念,逐漸顯露出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會醫學有關醫學模式轉變的教學內容就是立足于科學的發展觀念下,擯棄片面的生物醫學模式,倡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進步的醫學觀念。
1.強調醫學思維方式變革的必要性“看病不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已明顯與現代醫學的要求背道而馳。醫學思維的變革可具體體現在:①在臨床診斷中,要了解病人的社會背景和心理特征,進行立體診斷或者整體診斷(所謂立體診斷即從生物、心理、社會的三維空間進行診斷)。②在臨床治療中,要充分考慮影響病人康復的社會心理因素,既要有針對病人具體病癥的臨床治療處方,也要根據立體診斷開出社會醫學處方。
2.建構立體思維和立體知識作為一名現代的醫學生,必須擴大知識面,轉變觀念,在牢固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努力學習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努力學好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及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科學知識。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真正地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才有能力給病人作出心理和社會診斷。
3.強調以人為本的醫學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理。在最具人性化、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醫學領域,更應該使人文精神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醫學起源于人類互相關懷的需要,與人文精神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有學者提出,人文精神是醫學科學的旗幟。醫學的本質就是人文關懷。在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接受醫學模式的轉變,自覺增強人文學科的知識和修養,提高自身關注人生價值的能力,這樣才能增進對病人的了解、對人的完整性的了解以及對病人痛苦本質和來源的了解,這既是現代化醫學的要求,也是對現代化醫生的要求。
二、實現綜合分析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與自覺加強人文素質修養的結合
社會因素是指社會的各項構成要素,包括環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經濟、文化等)。在現代醫學中,大多數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都是以研究與人類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的生物學現象為主。而在醫學模式發生轉變的今天,作為醫學服務對象的個人,不僅僅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而且也是有著社會屬性的人,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屬性會越來越突出,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客觀事實也說明了社會因素對人的健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會醫學的研究中,探討社會因素對個體和群體的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的是一項主要的任務。社會醫學認為,在疾病的產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社會因素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及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社會因素可以導致疾病的產生和健康狀況的損害,也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社會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健康相關的文化因素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居民的健康狀況,而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所承受的心理應激水平、獲得社會支持的情況等因素則與個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在社會因素與健康的教學內容中,可考慮從以下兩個層次來實現綜合分析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與提高醫學生加強人文素質修養自覺性的結合。
1.從醫學問題社會化的背景出發來引導學生從社會的角度思考醫學問題“醫學問題社會化”,是指將精神或軀體疾病當成是社會問題或政治問題來看待。例如文革期間,有人提出精神疾病是思想病,可用毛澤東思想來治療。簡單地把醫學問題社會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僅會影響對疾病的及時治療,還無益于有效解決真正的社會問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學的社會化也是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表現。醫學問題的社會化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例如,健康、疾病等的概念的社會含義;對醫學領域中特有社會人群的研究,如病人、醫生、護士等角色分析,角色的社會化問題;對醫患關系、醫護關系、患際關系等的研究等。可以說,醫學問題社會化是醫學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對社會科學基礎理論了解和人文科學理念的樹立將是未來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必備條件。因此,對于當代的醫學生來說,一方面樹立社會大衛生觀,自覺提高對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學會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和看待健康和疾病的問題;另一方面逐漸擺脫生物醫學根源論的局限,學會從全局的角度來分析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這不僅可以為學好專業醫學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還可在對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了解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