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醫學論文
作者:周蘭芳 單位: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經濟需要多種類型、不同規格和不同層次的人才,研究生需要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和就業指導。因此,建立適應多樣化人才培養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武漢大學也進行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2004年率先實行2年制碩士,通過彈性培養的機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逐步建立了科學研究以導師為主導的責任制和與科研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導師責任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合校以來,我院緊跟武漢大學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步驟,積極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先總結如下:
1培養目標的調整,優化培養方案
當今的醫學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單純培養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學術型人才,還應積極培養能直接為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的復合型應用型醫療人才[1]。根據當代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特點,我院側重于基礎性的科研,要求學生具備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主要是培養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醫學專門人才。武漢大學從2004年全面推進以兩年制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圍繞這一新的改革舉措,努力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培養管理模式和質量保證體系,全面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推行按一級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并進一步加強了研究生公共課教學改革的力度。將碩士研究生開設的英語課程改為"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兩個部分。"公共英語"著重培養碩士研究生英語的聽、說等應用能力;"專業英語"著重培養研究生專業文獻的閱讀、寫作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對研究生的政治理論課進行了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改革。所有課程均按"專題"講授,確保研究生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學術前沿性、系統性和時效性。
2課程體系搭建和教材的改進,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性工作,是不斷優化研究生知識結構,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我院根據武漢大學的培養目標及結合我院培養的實際要求,構建了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科通開課及專題講座等四大模塊組成的基本知識平臺,它們相互依存、互相促進,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培養類型及專業劃分班級的基礎上,按需設課,建立了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課程體系。前者側重于傳授專業基本理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訓練實驗技能或科研基本功,后者則側重于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我院主要以建立科學學位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和全面性大大拓展了不同專業研究生對綜合性、交叉性以及新興學科知識的選擇范圍,而一些課程的邊緣性、前沿性,又為研究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拓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空間。教材建設是夯實研究生教育基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又一項基礎性工作。由于研究生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科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經常更新,通用的研究生教材出臺很困難,而選用教材往往帶有較多的不適用成分,因此,教師自己編寫教材是比較好的方式。為了確保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研究生教學整體水平,我院遵循"優先選用國家規劃教材、統編教材,優先選用優秀教材、精品教材,優先選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個優先原則,嚴把教材的選用關,另一方面加大研究生教材建設支持力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編寫高質量的研究生教材。在加緊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創新工程:
2.1進一步深化研究生公共課改革,大力推進學科通開課建設;
2.2同時也建設一批研究生優質的精品課程,研究生優質精品課程具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模式等特點的示范性研究性課程。
3導師隊伍的建設,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度
導師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靈魂,是整個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關鍵。為了提高研究生導師隊伍的質量,我校痛下決心,完善了研究生導師遴選制,按學科所需設置導師崗位,制訂選拔導師的量化標準,導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化,明確了導師的標準和條件,規范了遴選程序,強調淡化層次,強化崗位意識;提出"導師是工作崗位而不是學術地位"的口號,廢除了導師終身制,并建立起動態上崗制度,只有兼具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申請人才可能入圍,"三無"(無經費、無課題、無成果)導師及其他在審核中被認定不合格的導師只能"下崗待業"。定期召開博士生指導教師工作會議,并對新增博導進行上崗培訓。我院在一年一度的導師遴選中嚴格按照武漢大學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同時我院還實行研究生導師組制度,聯合培養,共同孵化,在導師小組的指導下,把研究生從師徒制的體系變成多學科交叉的引導方式;在研究生導師上崗培訓制中,重視和發揮老教授、老專家在學術承傳等方面的傳幫帶作用,加強新任導師的上崗培訓,讓他們聽取老導師介紹指導研究生的經驗,了解新時期研究生培養的宗旨和目標、導師的基本職責、與學生相處的經驗、對學生的要求與責任、因材施教的經驗等,了解關于研究生招生、培養及學位授予等方面的有關規定;吸納國內外優秀學術資源,強化導師隊伍建設,多方吸納人才,特別是充實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專家、具有相當理論水平的實業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技術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學術含量的專兼職導師隊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關鍵是導師制度的改革,要真正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度[2]。這兩個制度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強調科學研究,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應用,而不是單應用的應用。
4培養模式的改革
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學徒式培養模式和專業式培養模式;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專業式培養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加,因此我們應改革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多樣化的培養模式。2004年我校進行了學制的改革,實行了以兩年制為基礎的彈性學制,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或進程,從而一定幅度地縮短或延長在校的學習時間,進一步擴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和自主發展的選擇權。2007年我校開始實行1+4碩博連讀制度,1+4碩博連讀制度的基本學習年限為5年,把碩士階段、博士階段必須學習的公共課在一年之內全部學完,然后用四年的時間,立足于博士學位論文開展學習和研究,它的整體設計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線,碩士階段的學習與博士階段的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三年制學生存在的科學實驗研究時間短的問題,它對高科技含量論文及科研成果的產出將會生產積極意義。在培養過程中,1+4碩博連讀研究生在第三學期初進行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通過資格考試者,正式進入博士研究階段,未能通過資格考試者,退出碩博連讀程序,按碩士研究生培養,這有效保證了碩博連讀培養過程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