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醫學論文
作者:胡曉松 王濤 宋海星 張濤 梁德萬 楊拯 張曉 單位:成都醫學院
0引言
當前,醫學研究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因此,我國的醫學教育必須放眼全球,面向未來,強調整體素質尤其是創新素質的培養。基礎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起始階段,然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醫學人才,必須從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做起[1-2]。實驗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實驗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而且對于培養學生樹立嚴肅認真的科學實驗作風、提高實驗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綜合運用知識、開拓創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5]。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全新課程體系,形成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教學特色,既是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項緊迫任務[6]。隨著醫學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醫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已成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使命[7]。
1基礎醫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在培養醫學生的基礎階段,處理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任務[8]。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基本沿用傳統的專業教育模式,雖然有嚴謹、系統的優點,但割裂了學科之間的固有聯系,對醫學整體知識的傳授明顯不足,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往往成為理論教學的附屬部分存在,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普遍欠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摒除了以狹隘的醫學專業教育為中心的課程設置[9],確保既傳承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優勢和延續性,又汲取以器官和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淡化學科界限,促進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10]。
2構建創新性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群
實驗課程改革是實驗教學改革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新的實驗教學模式的基石。為確保實驗教學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我校以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平臺,融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構建創新性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群(見表1)。根據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實際情況,從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角度出發,我們以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為主要對象,設計了形成“分離整合、協調一致”的改革思路[10]。“分離整合”是淡化學科界限,促進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整合原則遵循醫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符合系統性、連貫性與科學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協調一致”是指保持各自的整體性、系統性,但又相互緊密聯系的特點。形成從低到高、從基礎到前沿、從傳授知識到綜合能力培養逐級提高的實驗課程新體系。
2.1機能實驗學以生理學為主線,在闡明正常生理的基礎上介紹異常情況下的機能狀態。整合藥理、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的實驗項目,形成一門以實驗課程為主的機能實驗學,有利于學生以“正常—異常—藥物干預”的觀點掌握各器官或系統的生理變化規律。
2.2形態實驗學以系統為主線,整合組織學和病理學的實驗內容及部分理論,實行實驗攜理論的授課方式。教學進程通過緒論及總論(含組織學的四大基本組織、重要器官、病理學總論),各系統正常組織學與常見疾病,傳染病等,其中的重要器官章節著重講授血管、肝、肺、胃腸、腎、皮膚等內容,以銜接病理學總論及實驗機能學中可能涉及的相關內容。機能實驗學與形態實驗學施按照“正常形態→正常機能→異常形態→異常機能”的主線進行。課程內容穿插進行,學科內容的講授由融合前原教研室承擔,如醫學形態學中涉及正常形態的內容由組胚教研室完成,而異常形態部分則由病理學教研室承擔。
2.3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保留部分基礎性經典生化實驗,增加分子生物學實驗內容,目的是加強生物化學與現代分子生物學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術的實驗內容,強化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
2.4醫學免疫及病原實驗學以“病原體及機體免疫應答反應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為線索,融合醫學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內容,重點培養學生識別、檢測病原體能力,了解病原體致病條件及機體對病原體應答的基本機制等,從而幫助學生從縱深層次建立“病原體→正常形態、機能→免疫學→異常形態、異常機能”的感染性疾病的學習模式。
3建立新實驗課程體系運行的保障機制
3.1編寫實驗學教材編寫符合新的實驗教學體系要求的教材是順利實施改革的重要保證。為了適應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要求,以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開發,提高學生全面地、動態地、連續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編寫“醫學形態實驗學”、“醫學機能實驗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實驗”等教材。這些教材在傳承經典知識的基礎上,突出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更加重視學科前沿知識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積極導向作用。
3.2建立新的實驗考核制度實驗考核是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是評測實驗效果的重要舉措。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是否合理客觀,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11]。新的實驗課程體系建立之后,規范的考核制度已成為課程改革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之一,根據新的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確定符合實驗教學要求的考核大綱,著重考察學生綜合分析、實踐能力。新的實驗考核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筆試、口試等形式考核基本實驗理論、實驗技術的掌握情況、形態結構識別、描述能力以及綜合病例分析能力等,另外,參加開放、創新實驗項目學生的可獲實驗成績加分或相應學分,從而鼓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
3.3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實現實驗教學中“以生為本”角色轉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綜合運用現行的機能學虛擬實驗系統、數碼互動系統和數字切片系統、圖庫、視頻資源,精品課程網站等,此外,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和科技創新實驗,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的操作技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