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創新論文
作者:袁蕙蕓 謝宗豹 單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講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講話指出了時發表展對于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呼喚,指明了培養創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強調創新教育是教育價值觀重新定位的一個必然趨勢。在醫學教育領域,傳統的醫學生培養方式正在接受嚴峻的挑戰,我們應當對醫學創新教育的現狀有所了解,并在當前的醫學教育中逐步倡導創新教育。
1醫學創新教育的現狀調查
1.1材料與方法
2001年8月對本校五所附屬醫院的臨床學生、年輕醫師、資深醫師各20名,(總計300份)發放關于臨床醫學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表(附件1),回收問卷情況如下:臨床學生96份,年輕醫師97份,資深醫師98份,回收率分別為96%、97%、98%。所有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以及SAS統計軟件中的行*列表卡方檢驗。
1.2結果與分析(見表1)
1.2.1“您覺得醫學生應該在學校里學到什么”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已經將教育的創新理念包含其中。大部分的學生、醫師在“知識與醫技”、“醫學思維”、“兩者皆有”三個答案中回答“兩者皆有”,說明創新教育的觀念已經漸入人心。但是,比較學生、年輕醫師、資深醫師的回答情況,P值為0.039,說明三類群體的觀念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主要表現在學生與老師對醫學思維的差異上,老師對醫學思維重要性的認識更深刻,“醫學思維”與“兩者皆有”之和的比例要高于學生至少5個百分點。
1.2.2教學方式臨床醫學創新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教學方式方法來體現。結果顯示,學生老師都比較贊同以啟發式為主、總結式為輔的教學方式,提示我們創新教學模式的設計具有普遍的必要性。從統計學結果來看,顯示三類人群的意見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3影響教學方式的因素對于影響教學方式的主要原因,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1)。教師們大都把原因歸結為“教師精力有限”,年輕教師和資深教師分別為54.6%和55.1%,而同學則認為老師受“長久以來的傳統束縛”的比例達到60.4%。因此,要鼓勵臨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推陳出新和從教思想的穩定,必須為培養臨床創新型教師隊伍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1.2.4需要進一步安排的課程在“您覺得哪一類課程的課時還需要足夠的安排”的回答中,三類人群的意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3),提示學生、年輕教師、資深教師對需要安排的課程的需求范圍是有所側重的。但是,無論學生還是教師的答案中,均是理論課程的比例最低,臨床見實習課程的比例最高,說明臨床實踐類課程有待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創新教育實施的步伐還有待加快。
1.2.5醫學教育最主要的問題在醫學教育的最主要問題上,三類群體看法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3):42.7%的學生認為主要是教學方法不科學,29.2%的學生認為是教學安排問題;年輕醫師中47.4%認為是教學方法不科學,其次有27.8%認為是同學主動性不高;資深醫師中主要認為是同學主動性不高,占38.8%,其次認為是教學方法不科學,占26.5%。其實,同學積極性不高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其他因素,諸如教學方式、教學安排上的各類問題等。提示我們的臨床教師應當主動參與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變革,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新方法。由上述調查結果顯示,盡管醫學教育的教學雙方都深深體會到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但實際上,由于教學方法、教學安排上的原因,師生一致期望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尚未被廣泛應用。其原因主要是臨床教師精力有限,少有探索教學方法的時間和熱情。
2醫學創新教育的目標定位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醫學教育的現狀與新世紀醫學教育社會職能的轉變是不相適應的。醫學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將對21世紀醫學生的培養目標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適應醫學生從業素質要求的廣泛背景,醫學教育應當強調學生具有多維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結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努力適應社會需要。
2.1醫學創新教育的實施,首先要確立自己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改革,觀念先行。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教育戰略都把眼光瞄準了21世紀的教育價值。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學習:人類的內在寶庫》的報告,強調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認為21世紀的教育不再是發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發展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接受教育不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以及個人能終生學習。在新的知識經濟的時代里,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支持。教育作為一種基本的生產力要素,要逐步成為培養創新人才和創新知識的一種產業。醫學領域的人才競爭最終將體現在醫學人才知識更新、能力創新的競爭力上,而醫學教育將成為醫學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這種知識創新的教育價值觀是實施醫學創新教育最基本的價值定位。
2.2醫學創新教育的實施,還要明確自己的人才質量觀
這是進行創新教育總體設計和技術設計的基本依據。我們認為,創新教育并不企圖將每個人都培養成出類拔萃的創新者,而是力圖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創新素質,使其將來能適應創新時代和創新事業的要求。因此,我們在衡量創新教育的質量時,不必一味苛求用科學家、發明家的標準來分析判斷,而是基于不同教育領域的培養目標,分別從知識、能力和個性方面的變化來加以判別和檢驗。首先,良好的創新知識體系是創新者的基本特征之一。創新離不開知識的長期積累,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至今仍有其深遠的意義。同時,一個人僅有豐富的“靜態”知識,并不會具有創新能力,只有與能力、個性相結合的知識才能適應創新的時代。第二,創新人才的培養還需具有創新能力結構的構建,它包含一般創新能力和特殊創新能力。所謂一般創新能力是指在一切創新領域都起作用的能力,是代表創新者心理能力水準的最普遍的能力體系。他主要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特殊創新能力是創新能力體系中從事特定活動所必須具有的學科能力和專門能力。在醫學領域,培養醫學生的醫學思維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觀點將顯得尤為重要。第三,從各種創新案例可見,成功者除了知識、能力等才智因素外,還離不開某種非才智方面的支持,即個性方面的素質,如道德品質、膽魄和毅力等等。因此,醫學創新教育在塑造創新人格方面,既是一種“成功教育”,又是一種“挫折教育”,實踐中要強調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植。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