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衛生檢驗論文
作者:楊獻青 徐校平 單位:浙江省建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分析前質量控制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一份合格的檢驗標本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有效,與分析中、分析后質量控制構成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三個環節[1],但實際工作中強調更多的是分析中質量控制,對分析前、分析后質量控制往往重視不夠,特別是分析前質量控制,是目前國內衛生檢驗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現就分析前質量控制作如下探討。
1衛生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前質量控制可以分為采樣過程的質量控制(實驗室外質量控制)和實驗室內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前者其實質是對送檢標本質量的控制,是分析前質量控制的重中之重。一份不合格的標本無論分析中、分析后質量控制做得多么完善,最后的檢驗結果也不可能正確。有報道:在可分析出原因的不準確的檢驗報告中,60%~70%是由于分析前原因造成的[2],因此,做好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是保證衛生檢驗質量的前提。
2衛生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的特點
2•1檢驗人員的非可控性幾乎所有的衛生檢驗實驗室都是衛生醫師負責標本的采集和運送,或是被檢對象自行采樣和送檢,檢驗人員只負責標本的檢測工作,各環節相對獨立,缺乏有效的監管。檢驗人員不了解標本的采集情況,更談不上控制標本的質量。
2•2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影響標本采集質量的因素很復雜,以生活飲用水衛生細菌指標檢驗為例,標本容器滅菌、采樣容器內加有劑量正確的硫代硫酸鈉、采樣前放盡管中死水、無菌操作取樣、標本在規定的時間內送檢、編號準確清晰等都會影響標本質量。
2•3質量缺陷的隱蔽性由于影響標本質量的因素很多,檢驗人員無法從送到實驗室的標本的外觀來確定其采樣質量,不能對標本的采集過程進行重現,難以發現采樣過程中的質量缺陷。
2•4責任的不確定性由于上述原因導致當檢驗結果有誤時,到底是標本質量的原因還是檢驗人員的過失,責任難以確定。
3如何做好分析前質量控制
3•1將分析前質量控制納入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衛生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的特點決定做好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難度很大。因此,必須將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納入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制定標本采集程序性文件和細化的標本采集作業指導書,并納入到日常的質量監督和考評中去,依靠單位管理層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樹立檢驗質量的全員意識,尤其是要加強標本采集人員的質量意識,嚴把采樣關。
3•2環環相扣做好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
3•2•1注意溝通、交流,充分發揮檢驗人員的作用[3](1)檢驗人員特別是實驗室負責人積極開展宣傳,講解分析前質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努力爭取采樣人員的配合;(2)檢驗人員經常深入采樣一線,了解標本采集情況,進行技術幫助和指導。
3•2•2重視采樣前的準備(1)衛生醫師根據工作需要確定標本種類、檢驗項目和檢驗依據,制定采樣計劃;(2)檢驗人員按照采樣計劃,認真做好采樣的準備工作,這一點對衛生微生物學檢驗尤為重要,比如準備無菌采樣容器、采樣工具等等。
3•2•3送樣單信息完整樣品送檢單應至少包含下列信息:樣品名稱、采樣時間、樣品數量、樣品性狀、檢測項目、檢測依據,填寫完整詳實無差錯。
3•2•4規范標本采集標本的采集過程是保證標本質量的關鍵環節。整個過程涉及采集時間、樣品的代表性、采集與收集標本容器的要求、標本采集量等。(1)選擇正確的采樣時間:①檢出陽性率最高的時間,如食物中毒病人大便細菌培養應盡可能在應用抗生素前采集標本;②對診斷最有價值的時間,如疑似麻疹病人IgM抗體測定以發病七天為好。(2)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標本:如大便細菌培養應取膿、血、黏液部分;(3)選擇合適的標本容器:如水中氟化物測定采樣容器必須用聚乙烯瓶,禁用玻璃瓶。(4)衛生微生物學檢驗無菌操作采集標本至關重要。
3•2•5標本的運送標本采集完成后,應盡快送達實驗室,時間耽擱得越少,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就越高,標本運送時注重標本的保存環境,特別是對懷疑有高生物危險的標本,應嚴密包裝,防止傳染。
3•2•6標本的驗收及核對檢驗人員在接受標本時,要嚴格檢查標本是否合格,對不合格的標本拒收,并說明原因。仔細核對送檢單的所有內容,以免有漏項或誤填。
3•2•7做好實驗室內的分析前質量控制重視實驗室外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同時,檢驗人員要做好實驗室內的分析前質量控制,主要包括(1)做好檢測儀器的日常維護,確保儀器的正常運轉;(2)熟練掌握各項操作規程;(3)做好日常的室內、室間質量控制工作;(4)檢驗人員收到標本后,要盡快著手檢驗。
綜上所述,分析前質量控制是一個涉及面廣、牽涉人多的工作,容易被人們忽視,卻是衛生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與分析中、分析后質量控制同等重要,只有做好它才能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可靠。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