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劉振華
一、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以深化改革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高素質適用人才
馬克思主義的再生產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在進行商品生產的同時,還要進行人的再生產。商品生產的背后,或者說商品生產的實質是人的再生產。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人的再生產除了計劃生育這個重點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整體素質。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培育人才的基礎是教育。教育如何進一步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如何面向經濟建設培養適用人才,是我們應當十分重視的問題。我們山西的教育多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許多方面在全國也是領先的,但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應看到還有不少地方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一是相當數量的貧困家庭的適齡兒童的上學問題。我省屬于中西部不發達省份,不少地方貧窮落后,基礎教育薄弱,辦學條件差,不僅教學質量低,更重要的是,“山里娃”的上學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鞏固提高。二是各類專業的技術人才和“小專家”、“小能人”的培養問題。當前,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應當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怎么樣加快發展?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養這方面的“小專家”和“小能人”。太原市這幾年餐飲業發展較快,但據我所知,里面的高級廚師和管理人員卻有相當比重是外面來的。所以說,我們應當大力加強職業教育。三是高等實用人才的培養問題。改革開放20年來,我省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我省要加速發展,還得繼續培養適合山西經濟發展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中涌現出的成功優秀經營者,也需要進一步教育和提高。因此,加快發展我省的教育事業,難點是面向山西經濟,優化調整教育結構。從長遠看,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抓緊建立與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生機活力和山西特色的教育體系。全省新世紀教育振興的總體思路是:以建設高質量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中心環節,繼續把“兩基”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抓好農村教育,特別是貧困山區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整體水平,逐步推進全省教育現代化。根據這樣的思路和目標,出臺了我省《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振興教育事業的決定》。貫徹落實這一《決定》,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
第一,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調整教育結構。我省現有的教育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全省有17個博士點、162個碩士點,每年可以培養兩萬多名大學生。問題的癥結主要是“學非所用”與“用非所學”的矛盾相當突出。一方面,我們培養的人才與我省的經濟建設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另一方面,急需的人才又一時培養不出來。調整教育結構,關鍵是要進一步強化堅持服從服務于山西經濟建設的原則;堅持立足于現有教育資源就近就地轉化的原則;堅持面向山西未來發展需要的原則。基于這樣的原則,我們就要算清這樣幾筆帳:一是全省每年的教育投入包括政府、社會和個人的投入總共多少,每年培養多少人,我們培養一名大學生需要投資多少;二是我省每年培養的大學生能夠做到對口就業的能占多大比重;三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大學生、碩士生能為我省所用的有多少,流入外地的有多少,這些“東南飛”的“孔雀”主要是學什么專業的,屬于什么類型;四是我省經濟建設急需什么人才,在我省的人才隊伍中屬于外地培養的又占多大比重,等等。這幾筆帳算清楚了,我們進行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目標也就明確了。當然,教育結構的調整,內容很多,包括布局結構、專業結構、課程設置等等。總之,我們一定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山西實際,大力發展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發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積極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辦學。
第二,以實施義務教育為重點,著力抓好基礎教育。當前,我省義務教育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升學競爭仍相當激烈,各類教育之間缺乏科學的銜接和溝通,不少學生難以得到更多的選擇和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地方存在檢查評比“抓一抓”、達標過后“放一放”的現象,有的地方抓中間忽視兩頭,強調升學多,而對適齡兒童的入學鞏固和對青壯年文盲的掃除工作抓得不夠緊,即使“普九”了也還有個鞏固提高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不僅要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類教育,而且要溶合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依法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提供平等的條件和機會,不敢出現輟學現象;學校和教師則要面向全體學生,努力使學生平等健康地發展,使他們的基本素質都得到普遍提高。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努力使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實現“兩基”是整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山老貧地區。省委、省政府決定,力爭再用3至4年時間,使我省農村的基礎教育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和發展。各級政府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加大投入,優先保證義務教育經費。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都要下決心進一步解決好中小學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的問題。
第三,要鼓勵創新和重視實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江澤民總書記指出:“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這是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當前,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任務,切實抓好學術帶頭人和尖子人才的培養,抓好經濟建設實用人才的培養,并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帶動和促進全省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針對我省的實際,我們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包括發展各級各類職業中學,發展技工教育,發展在職教育等等。各級教育、經貿、勞動等部門要從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很好地抓一抓這方面的工作。比如,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這幾年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培養的學生無法就業,報考的少,很多學校面臨生存危機。據說,前幾年很吃香的電力、鐵路等行業所屬技校,實行市場就業后,招生也成了大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加以解決。從長遠看,我們的職業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快速的發展。經濟后發優勢需要多層次的大批后續人才來開發。只有積極培養和延攬具有創新能力的多層次、高素質人才,才能為山西經濟的持續發展開拓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