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經濟論文
作者:趙福昌 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一、深入貫徹“以人為本”思想,推進經濟改革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以及人類的自由與解放,最直接的就是滿足人們的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當前經濟改革,基本要求就是“又好又快地發展”。
1•“好”,就是要滿足人們的需要。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經濟主體分為三個部分,廠商(生產者)、居民(消費者)和政府,實際上可加以簡化為生產和消費的問題,即廠商和政府提供私人或公共產品來滿足居民消費的需要,那么在這里,要滿足人們的需要,最為重要的就是突出消費者主權,就是一切產品的提供應以消費者為導向來提供的。就私人產品而言,一是私人產品的生產滿足人們的需要,就需要確立消費者主權,一切以消費者的需要為導向,并能夠通過市場機制防止假冒偽劣;二是政府機器應該保證私人產品的生產滿足人們的需要,需要政府立法來防止假冒偽劣、防止污染環境、防止浪費資源等發展形式。就公共產品而言,主要是政府負責提供的,因此,應該建立一系列的機制、制度,有效保證政府提供的服務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強化人民的監督權,要始終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首要目標,比如,防止出現人民的福利不能保證但卻存在建立高檔豪華辦公樓的情況。
2•“快”,就是要有一定的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否則也難以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馬克思講的人的自由,首先的含義就是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這些沒有較快的發展速度是做不到的,所以經濟不僅要好,還要快,保持一定的速度,保障基本的就業,保障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
二、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推進財政改革
財政改革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這里主要從保障人類生存的環境、保障人的消費能力(收入能力)和保障人的消費(包括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個方面做些簡析。
1•財政改革和政策要積極推進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障,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1)支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僅創造好的生活、生產環境,還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要保護當代的生活、生產環境,還要保護后代的生活、生產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2)支持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已經損害的或不利于環境的做法的改進或糾正。包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改變高耗能的生產方式,減少對資源環境的損害;同時,也要客觀地承認我們已經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害,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來改善、治理已經污染或損害的生活、生產環境。(3)改善分配格局,做到調高、促中、保低,縮小兩極分化,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通過一系列的財政稅收政策,調節高收入者,特別是在一些壟斷行業依靠行業的壟斷獲取高收入者,在國家管理規制的基礎上,加大財稅政策的調節力度;促進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和補助,努力縮小收入兩極分化的差距,創造和諧的社會。(4)加大對保障社會安全等方面的投入,確保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的社會環境。
2•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1)改變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在個人、企業和政府中的分配比例,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為了集中力量搞建設,我國采取了高積累、低消費的模式,這對當時集中力量搞建設是有益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依然延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必然造成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不足、消費率低下的問題。要提高我國的消費率,拉動內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加居民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2)增加再分配中用于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的資金投入比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作為保障市場競爭的基本制度保障,就是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和教育制度,切實保障低收入者的社會福利,努力做到低收入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基本醫療和基本教育有比較好的保障。
3•改善公共服務的提供效率和質量,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切實提高公共財政的管理能力。
(1)合理確定收入水平,進一步加強收入管理。一是合理確定宏觀稅負水平,配合做好上述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切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體制安排上防止偏離最終目標的驅動。比如分稅制,主體稅收是在生產環節征稅,或者說是以流轉稅而不是所得稅為主體,因此,地方政府克服預算約束的重要一條就是上項目、擴生產,這必然難以符合發展的目標。關于分稅制改革的思考。一級政府一級財權,必然導致某些層級的某些政府重復建設的動機,不利于“以人為本”的落實。三是進一步加強收入管理,不僅要做好預算內的收入管理,還要做好預算外收入管理,乃至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收入管理,全面管理政府性收入。
(2)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努力提高財政支出效益,做好財政支出管理。財政支出是政府活動的一個縮影,因此,要保證政府提供的服務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或利益,需要進一步深化財政支出管理改革。
———要確保公共物品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首先,要確立合理的政府收支順序,哪個有限支持保證,哪個次之,哪個最后,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排序;其次,要有效地進行財政支出的全過程管理。具體包括立項、預算執行、追蹤問效、財政監督與建立正確的政績觀等方面。第一,財政支出立項要科學合理、充分論證(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時,財政應該有更大的話語權。第二,強化財政(預算)管理,保證支出效益,做好支出的全過程管理。這涉及一系列財政改革,包括部門預算改革(包含了預算編制與執行、收支分類、收支科目分類改革,以及資產管理改革等),國庫集中收付與現金管理改革,政府會計改革(確保政府性資源充分納入政府財政管理)和信息化建設,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也是切實提高財政管理的重要保證。第三,強化績效管理,改善過去那種重支出輕效益的傾向,使政府的支出更加符合人們的需要。第四,搭建財政監督及意見反饋的通暢渠道。財政及消費者監督的角度,要搭建消費者反映意見的暢通通道,比如在豪華辦公樓、設施建設與民生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的比較與取舍中,可以充分聽取作為受益者的意見,這樣,使財政支出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人們的需要。第五,引導確立良好的政績觀。財政支出績效管理與相應的政績管理緊密結合,努力避免無效或低效支出,引導確立良好的政績觀,結合科學發展觀促使財政支出管理改革,避免過去那種簡單以增長數值為標準的傾向,消除對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最終目標的偏離,使生產、消費能夠真正滿足廣大人民切實的、根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