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發展論文
作者:馬武宏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大學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伴隨著大學的產生而形成的,體現的是高校師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取向。大學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正如堅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精神的清華大學那樣,為祖國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為國家為人民在各個崗位中努力拼搏。又如北京大學秉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校園文化,它引領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把民主與科學深深的印在國人的心中,新思潮促進了社會文化發展。我國的高校文化從一開始就與愛國主義緊緊聯系在一起,始終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堅持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呼吸。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發展時期,高校校園文化應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由高校師生共同創造形成的反映師生價值觀取向的一系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對于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一、高校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北京大學校園文化對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形成于一定的歷史時期,是客觀的社會存在的產物,推動著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的發展。北京大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久負盛名,它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作為革命火炬的傳遞者,第一次點亮了民主科學的圣火,讓自由進步的思想引領中國革命的前進。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此時,北大擔負起了歷史賦予的責任,新文化運動中,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宣傳民主科學,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五四運動中,北大師生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了社會文化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1981年北大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振興中華的目標,漸漸的在全社會形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
(二)云南民族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云南民族大學作為一所邊疆民族地區的大學,始終堅持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學生,弘揚民族團結教育,幾十年來為祖國邊疆民族地區輸送了大量民族干部和建設人才,為邊疆民族地區團結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五十年代建校開始,學校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校園文化,學校培養的民族干部始終秉持這種精神,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把在學校學到的校園文化用來建設家鄉,團結家鄉少數民族,為穩定邊疆民族地區、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大發展、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家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各個民族了解我們黨關于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使各民族形成了團結統一、互相幫助、共同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除了秉承歷史形成的校園文化外,還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主題融入到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建設和諧校園,教育各民族學生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實踐環境,用校園的和諧文化推動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的發展。
二、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看高校校園文化對云南社會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類別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發展中有著很大影響。云南民族大學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民族類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民族院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多渠道、全方位地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服務,為促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云南民族大學校園文化集中體現為民族團結。我們黨的民族政策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云南民族大學自建校起便堅持這一政策,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對各民族大學生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學生牢固樹立了漢族離不開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各民族學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學習生活。云南民族大學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民族聯誼活動,開展關于民族文化的講座和交流活動,比如有關于納西東巴教文化的講座、有關于藏傳佛教的學術交流活動、畢摩原始宗教的學術研討會等,這些活動促進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也讓各民族的學生意識到彼此是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血肉聯系,各民族學生相親相愛,形成了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云南民族大學校園文化。
(二)民族團結的文化氛圍為云南社會文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云南作為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地處偏遠,有些地方甚至交通閉塞、言語不通,云南民族大學勇擔大任,在艱苦的條件下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和學子,黨的民族政策通過他們介紹到各少數民族,使云南形成了團結的社會文化環境。各民族團結的文化氛圍,為云南省社會文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補充融合,極大提高了云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三、云南社會文化在民族團結的高校文化影響下繼續發展
云南地處邊疆,與多個國家接壤,隨著與國際化接軌的速度加快,更多的新文化涌入,對民族團結的文化氛圍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改變,應該始終堅持民族團結的發展方向,繼續促進云南社會文化的發展。
(一)云南民族大學營造民族團結文化氛圍。
1.社團方面。學校社團聯合會推出一系列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各個社團積極參與,帶動廣大師生的熱情。各族師生紛紛表示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報國。學校藏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納西族等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團,這些社團在校團委領導下弘揚本民族文化,倡導民族團結,使校園文化更為精彩。
2.民族文化方面。學校為豐富民族大學校園文化,積極舉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經過長期積淀和發展,學校形成了“紅五月”、“金十月”校園文化系列活動、“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藝術節”、“云南民族大學學生學術科技節”四個主題校園文化系列活動。
3.學術交流方面。以云南民族研究所為中心,積極推動學術交流活動,申報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包括云南藏區跨越式發展研究、云南小涼山彝區民主改革時期奴隸安置措施及其影響研究、傣族語言史研究、邊疆民族地區多元宗教和諧相處的經驗和對策研究等一系列關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