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李玉軍 單位:文山學院政史系
一、哀牢山區三個彝族村寨簡介
本文調查的三個彝族村寨位于楚雄州南華縣境內的哀牢山中段,分別是威車村委會后山村、巖子頭村和秀水塘村委會下村(下文為了表述方便,簡稱后山、巖子頭、下村)。截至2011年8月15日,后山有34戶,共144人,全為彝族;巖子頭22戶,88人,其中彝族82人,漢族6人,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下村29戶,共114人,其中彝族108人,漢族6人,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下村彝族本姓杞,是哀牢夷雄杞彩順、杞彩云的后裔,后改為起姓,屬同音異字。這是距離南華縣城最遠的三個彝族村寨,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其中,后山還被稱為楚雄州的“西藏”。1983年,秀水塘村委會修通了第一條公路,直接延伸到下村,但由于山勢險要,加之技術力量有限(全靠人工開挖),修通之后不久車輛就很難通行了。直到1994年,修通了水彌線(雙柏水田——大理彌渡),該公路直接經過秀水塘村委會和威車村委會,因此,巖子頭、下村直到1994年才算正式通車,而離縣城最遠的后山直到1995年才修了一條鄉村公路,也因為后期失修而很難通車,近年來才有所改觀。目前從縣城到這三個彝族村寨有250公里左右的路程,需乘坐8個小時以上的班車。①三個村寨原本都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后來由于并社、遷徙、婚姻等原因,有部分漢族人口進入。
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三個村寨中只有秀水塘下村由著名彝族學者劉堯漢進行過一些民族調查,其他兩個村寨目前為止并無學者涉足。在這三個典型的彝族村寨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還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彝族傳統文化,但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和國家對落后地區的物質援助,這些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迅速消失。
二、哀牢山區彝族傳統文化消失的現狀
彝族文化豐富多彩,并且呈現出地區差異,但主體文化大同小異。本文選擇當地傳統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略作論述,旨在說明彝族傳統文化在落后地區迅速消失的現狀。
(一)語言和文字
彝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但是彝文只有少數人掌握,如彝族貴族和畢摩,并沒有在民間廣泛流傳,因此,當今除了專門學習研究彝文的學者外,能夠閱讀和運用彝文的人寥寥無幾。語言則不然,彝族語言雖然語支眾多,各地方言不盡相同,但是在彝族聚居區,日常使用彝語交流則是一種普遍現象。筆者調查發現,在上述三個彝族村寨中,現今20歲以上的彝族群眾基本都能講流利的彝語,但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除后山和下村部分青年懂得彝語外,大部分人不能用彝語交流。近幾年出生的小孩,長輩直接不教彝語,只教漢語。后山在十多年前的小學教學中還實行彝漢雙語教學,近年來,只用單純的漢語教學。
(二)傳統服飾
哀牢山區彝族傳統服飾盛行手工刺繡,以花鳥為主要圖案,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多彩。過去,彝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都穿著傳統服飾,甚至一度影響到漢族的服飾(部分漢族也戴下文中提到的“桂花”和縫制繡花鞋)。哀牢山區彝族服飾中比較有特色的是頭飾,當地人稱為“桂花”,學者歸類為“銀帽型”頭飾,即在帽子的主體部分飾有幾十顆手電筒燈泡大小的“銀泡”,帽檐部分則飾有用玉石做成的十二生肖圖案。這種“桂花”在當地曾經被視為彝族服飾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得到廣泛流傳。在“桂花”的飾物上也可以看出彝族家庭的貧富差距,家庭好的“桂花”上銀和玉的質量較好,家庭一般的“桂花”上銀和玉的質量也一般。目前,由于流行服飾價格低廉,穿著舒服,耐臟,很快取代了彝族的傳統服飾。20世紀80年代還能在這三個村寨見到很多農村婦女穿著彝族傳統服飾,戴著漂亮的“桂花”,現在卻很難看到,除非是特殊的節日和特殊的場合。原先每個彝族女孩在出嫁前都有一套制作非常精細、漂亮無比的傳統服飾,結婚之日都要作為婚服,婚后有女兒了再贈送給女兒作為嫁妝。現在女子出嫁時,都采用主流的婚服,而長輩留下的漂亮民族嫁妝,已經很少能夠看到,而是被晚輩作為一種傳家寶式的物品存放在箱底。以前哀牢山區彝家女孩擅長刺繡,平日里自己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都要自己親手做,還要擔負起一個家庭中的大部分穿著。彝家女孩在出嫁前幾年,就要親手縫制繡花鞋和普通布鞋,待結婚之日送給自己所有的本家、親戚和兄弟姊妹(女性送繡花鞋,男性送普通布鞋),以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勤勞,也有留作紀念的意思。這樣的鞋子少則做幾十雙,多則做上百雙。而今準備出嫁的彝家女子,縫制布鞋似乎成了一種負擔,幾乎沒有人親自做鞋子了,而是從市場上購買相當數量的鞋子來代替。
(三)傳統體育
彝族民間有很多傳統體育,大多以鍛煉身體和娛樂為目的。哀牢山區的彝族人民,最喜歡的運動是“打陀螺”。我們在城里能見到大小和顏色各異的各種陀螺。而哀牢山區彝族用的陀螺,是用紫柚木為材料手工加工而成的,因為紫柚木硬且重,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損壞,其大小、形狀、重量都相差不大。“打陀螺”一般是在每年農歷的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初八三天進行,很多彝族男性群眾在這三天里來到事先約定好的場所,不分老幼分兩隊進行比賽,比賽中遵循一套約定成俗的規則。老人們經常會說“打陀螺”的目的是“打莊稼”,意思就是獲勝的一方這一年莊稼就會長得好,實際上“打陀螺”是以鍛煉身體和娛樂為一體的民間體育運動。在20世紀末以前,這項運動還深受彝族群眾歡迎,僅在筆者提到的三個彝族村寨中,就有數塊場地進行“打陀螺”比賽。每個場地參加比賽者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還有很多婦女和小孩旁觀,1998年還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在秀水塘村委會附近的空地上進行了一次正式的“打陀螺”比賽。進入21世紀,很多地方都在節日期間趕集,再加上威車、秀水塘兩個村委會都有每個月三次固定的趕集日,三個彝族村寨的很多人為了交易物資或看熱鬧,都到集市上去而很少參加“打陀螺”比賽了。如今在每年固定的三天“打陀螺”時間里,前來參加這項運動的人越來越少,一般十多人,最多也不超過四十人,并且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幾乎不參加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