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杜明明 單位:北京商貿學校
中國的太極既是一種武術運動,更是一種代表中國特有哲學表象的文化符號。當今,太極文化蘊含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無限廣闊的商業價值,同時太極文化也將為中國提升自身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發揮重要作用。
1太極哲理
太極一詞最初見于《周易•系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所代表的是中國古人對宇宙萬物本源的認識。它反映的是宇宙從無極的最初混沌狀態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又最終歸為無極的發展變化過程。因此太極精神的核心即是中華文化內涵中發展變化與和諧統一的理念精髓。太極的符號,最初為“一”,意即天地萬物,皆源出于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釋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老子在《道德經》中談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正是太極的最初意義。太極就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狀態,它表征的是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即道。宋代大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指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用“太極動而生陰陽”形象、準確而生動地抽象概括了事物運動及對立統一的永恒規律。莊子用“易以道陰陽”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宇宙現象存在變化的最高道理,即對立與統一。例如動靜、剛柔、男女、天地、日月、黑白、晝夜、寒暑等都因出于同一本源“太極”。朱熹、王夫之等人則進一步將太極理論推向巔峰,明確其道的含義。朱熹認為“太極云者,合天地萬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無器與形,而天地萬物之理,無不在是,故曰,無極而太極;以其具天地萬物之理,而無器與形,故曰:太極本無極”。在朱熹看來,太極與無極是即對立又統一的無形無器之態。正所謂無極為太極,太極乃無極。宇宙的本源和常態即是對立與統一、變化與運動之恒態。太極構成了朱熹理學的核心。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則更加明確的指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2太極文化
太極哲學反映的是中國先哲對宇宙自然核心問題的終極思考。這一理論以其獨有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指導性對中華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以至于中國的儒、道、佛、法、醫、術、兵、天文、歷法等諸家學派皆從太極學說中汲取營養。從太極拳到周易五行,太極文化和其哲學思想早已大道無形,成為中華文明的精髓,并生根繁枝。歷代思想家,如孔子、老莊、朱熹、王夫之等都以對太極思想的探討作為其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孔子五十歲時學習《易經》,不由得發出“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中醫理論中更是借鑒了辯證統一的太極原理。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詔令太醫院右院判吳謙主持編纂醫學叢書《醫宗金鑒》。書中明確闡述了“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于是太極對立、統一和運動的思想被運用到中醫理論實踐中強調氣理的重要性。
20世紀60至70年代,武術家李小龍(BruceeLee,1940-1973)先生以太極學說中對抗思想為基礎,融匯東西方武術哲學,創立截拳道(JeetKuneDo)。李小龍先生將自己的武術思想核心高度概括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先生始終主張大道至簡、無形無式、順其自然的武術指導原則。他認為實戰中應強調“務實”“、無形式”,憑本能的感觸去應戰。李小龍在教學時,經常喜歡以水作為比喻。他的名言“Bewater,myfriend”(中文譯:朋友,如水一般吧),將上善若水的太極形態作為武學造詣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李小龍的武術哲學與中國的太極思想同根同源。李小龍先生是當代中華太極學說發展的集大成者之一。國外學者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太極理論也頗為稱贊。在中華文明傳統輻射圈范圍內的東亞地區,如同中國本土,太極思想早已在那里被普遍接受。例如,韓國以“太極虎”自稱,國旗亦為太極圖。其含義取太極陰陽之意,及乾、坤、坎、離四卦,寓意天地水火、父母男女,象征民族融合與發展。歐美學者也早就對太極學說推崇有加。根據研究考證,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正是由于受到太極八卦圖的啟發而發明了計算機原理二進制定理。萊布尼茨認為陰爻和陽爻正是其二進制中的0和1。為此他還撰文《二進制算術的解說》,并在論文中附加太極圖。由是而觀之,太極理論對近代以來的世界科學研究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意義非凡的影響。
3太極經濟
目前太極文化現象的最佳載體當屬太極拳武術運動。太極拳既是武術,也是一種健身術。它又有別于一般的武術運動,其蘊含深奧的哲理,因此也被稱為哲拳。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它是眾多武術家、哲學家和思想家的集體智慧結晶。
我國的太極拳運動發展總體來看經過了三個階段。1956年以前為第一階段。太極拳傳播經過了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不同的流派。這期間的傳播方式主要以民間私人傳授為主。傳統太極拳的主要流派有:原始太極拳、武當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南國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八卦太極拳、忽雷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武靖李派太極拳、禪門太極拳等。1956年至文革結束為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以國家為主體開始對太極拳武術運動進行了有組織的整理和科學研究工作。1956年,國家體委(現為國家體育總局)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繁去減,共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文革期間,太極拳武術研究和推廣受到嚴重破壞。1979年至今為第三階段。1979年,國家體委又在楊式拳的基礎上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2006年5月,太極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國在內,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練習太極拳者已近3億人。太極拳武術運動已成為一項規模空前的體育運動,這無疑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市場空間。然而,目前太極拳武術運動的市場開發工作與其他競技類體育活動及跆拳道、空手道和瑜伽等健身運動相比卻顯得嚴重滯后。太極拳的商業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市場經營狀況過于零亂,亟待有效整合。經過近30余年的發展,太極拳運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但是,總體發展態勢過于遲緩,市場開發力度不夠。這一方面與太極拳推廣的指導思想有關。現代太極拳更加強調養生性和健身目的,武術技擊性被減弱。太極拳朝著養生健身的方向發展基本符合時發表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但是,這也造成眾多渴望學習實戰武術的愛好者尤其是青少年對太極拳學習的興趣減弱。以至于長期以來人們將太極拳武術運動誤解為“老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