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人職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黃燕平 單位:濟南鐵路局高級技校
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正越來越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已成為成人職業教育培養創新素質,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和途徑。我們選擇了成人職業教育“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通過以科研促教改,開拓我校成人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新局面,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在國外只有部分發達國家開始嘗試,在國內也是近幾年的事,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因此,我們認為選題有一定的時代高度,有研究的空間。
一、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構建起共同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從而使自身結構得到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們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從而使自身結構得到發展。它強調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成為復雜的認知加工主體,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因此我們運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我們建構這一成人職業教育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依據。我們設想建立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自己所需要的同學或教師相溝通,獲得最需要的學習指導、建議、學習信息、學習資源,實現學習目標。在實現學習目標過程中,學習者通過與他人對話、商討、爭論、合作,激發了每一個學習成員的想象,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這樣日積月累,每一個學習者將對信息的檢索、處理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創新思維能力。
1.通過實驗,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構建基于網絡環境下成人職業教育合作學習的教學結構模式。
2.通過網絡信息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探索與成人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教學策略和方法,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獲取成功機會,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總結出成人職業教育教學網絡環境下合作學習多種課型的模式結構,設計、收集、精選一套典型課例和編制與本實驗相適應的網絡課件。
二、自變量: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合作學習模式
自變量的操作:
1.重視教師、學習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模式具有依附性,它強烈地依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因此,要構建出一種成人職業教育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師生教育觀念的轉變,這就必須摒棄把教育功能定位于訓練記憶和進行選拔的觀念,明確信息時代教育的功能必須由訓練記憶和進行選拔轉變為訓練信息的檢索能力,利用信息進行再創造能力,否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仍然進行落后的灌輸式教學。但是,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除了具有以人類共同經驗為基礎的普遍性外,必須還有共同于自己文化特色,反映出自己社會的教育傳統。因此在吸取現代教學觀念的同時,注意把成人職業傳統教育尊重知識的特點同理解和尊重學生本性的要求相結合。
2.構建成人職業教育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完善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庫建設,設計和開發網絡環境下成人職業教育合作學習軟件,營造交互式網絡學習的環境。
3.加強教師、學生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培訓工作,使他們掌握網絡基本功能、網上獲取信息、分享信息和知識以及網上合作等能力。
三、教師應進行的教學設計和幾個處理環節
課堂教學的操作,基本內容是教師調控信息和組織學生在網上主動參與。首先教師應進行教學設計并處理以下幾個環節:
1.策略性分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將學生的座位由“一字式”改變為“小組”式,四至六個學生為一個學習集體。在學習過程中,可采用競爭、辯論、合作、伙伴等形式,人人輪流當小組長,讓學生人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有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是在自主學習、自查資料的基礎上,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議論問題,合作解決疑難。在討論中把個人自學的成果轉化為小組共同認識的成果。在合作學習過程,要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掌握如何從網絡軟件中、從網絡系統中獲取信息,得到多種學習資料。讓學生通過人機對話,邊學、邊思、邊悟、以求得問題的解決。要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從資源中獲取、分析、處理信息的方法。
2.調控網上協作學習。
①明確目標,獲取知識,自主學習。學生通過網絡瀏覽網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對獲取的資源進行歸納、分析。利用教學資源庫,光盤上的課外讀物加深理解知識。教師通過網絡的控制、監看、監聽等功能,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鍵盤或鼠標切入學習的執行環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適當的提示,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或糾正學生學習的錯誤。
②清晰思考,網上交流,質疑釋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網絡,學生自己組成討論組,群組聚集,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一些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和協商會話,在網上進行討論、質疑、解疑。這樣不僅實現生←→機交互,還實現生←→生、生←→師的多向交流。通過交流使同學們對問題有一個更全面的掌握,讓學生的思維想象得到鍛煉,使學生“自我思考”為核心的合作學習模式,在這種寬松舒適的學習環境下,創新求異思維將應運而生。
③網上實踐,自練自評,意義建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而網絡計算機則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利用網絡巨大的信息資源查閱豐富信息源,進行搜索、分析、判斷、處理,整個過程是:發現知識意義—解決問題—建構知識。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拓寬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他們可以從網上學習或討論,這樣便從集約型向分散型,即從集體學習向個性化學習發展,學生通過校園網絡共享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學習過程包含有更多的創造性活動內容。精心收集、反饋信息,認真進行系統分析、教學設計,通過不斷的調研、論證、完善此模式。
四、因變量:學生信息檢索處理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因變量:學生信息檢索處理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非實驗變量的控制:在實驗過程中,注意不人為地制造競賽氣氛,嚴格控制實驗班和對比班的教學環境,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時數,創設進行科學比較的基本條件。對實在無法控制的變量及時作出詳細記錄,以便在分析實驗結果時加以考慮。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班和對比班上課時間、教學內容、學習環境相同、學生水平、教師素質基本接近,并確保穩定教師、穩定學生,由始至終完成本課題的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