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文化論文
作者:付蕊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湯因比的社會文化研究深受維柯的集體文化心理學說影響。事實上,無論是后來德國文化學家赫爾德對各種群體及其發展結構的宏觀集體心理史的揭示,還是德國歷史學家蘭普勒希特試圖把德國歷史寫成反映德意志民族的集體文化心理史,都隱約能夠看到維柯的集體文化心理學說的影子。維柯的這一思想,在現代集體心理學史創始人的法國年鑒學派馬克•布洛赫和呂西安•費弗爾集體的心理狀態中找到了內在的聯系。當代西方各文化學派的興起,也都和維柯的《新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求,離不開對社會主體心理的分析,歷史唯物主義從來都不否認這一點。社會心理對于社會進程的反作用,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原理。對此,恩格斯曾多次指出:并不只是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是積極的因素,其余一切都是消極的因素。恩格斯認為社會文化心理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道德風尚,對社會存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湯因比社會文化心理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最早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補充了唯物史觀。他提出了“五項因素公式”的觀點。他認為,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兩種形式。社會心理是介于社會經濟關系、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體系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心理對于各種思想體系、現實的政治和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把握人類的思想發展、人類歷史的演變更替,就必須在考察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基礎上深入地研究社會文化心理。顯然,這是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發展。唯物史觀的社會心理分析,不僅在當時提供了理論研究的新視角,也為后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
可以說,湯因比對社會文化心理與文明社會變革的分析,深受上述思想家的啟發。除此之外,在湯因比寫作《歷史研究》期間,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證明。潛意識在人類精神和文化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潛意識分為兩個層次,即個人潛意識和種族潛意識。湯因比據此推斷,在這兩個層次之間可能還有一層,它是由某種文明社會的文化積淀而成,可稱之為社會潛意識或社會心理,這實質上就是榮格所說的“原始意象”。社會心理或“原始意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因為它體現出了某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表征(所以社會心理又可以叫做社會文化心理),有助于從深層次上揭示文明社會興衰的內在精神文化原因。湯因比正是以社會文化心理為研究視角,來系統地論述社會變遷的動因的。
具體來說,湯因比主要從四個方面探求社會心理與文明社會演變的關系。首先,社會心理為文明社會的起源提供動力支持。湯因比認為,第一代文明的產生起源于對人類對外部自然環境挑戰的成功的應戰,但應戰是否成功,則取決于他們是否擁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行為習慣等大眾心理基礎。基于此,湯因比在談到文明的產生時指出,文明社會誕生的一個基本條件是產品有了剩余,因為只有依靠這些剩余的物質生活資料,才能使一些人脫離生產勞動,從事經濟活動以外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從根本上說,生產剩余只是文明產生的一個外在的必要條件,使各個文明得以產生的還有其內在的精神基礎:大眾共有的思維方式、行為目標、風俗習慣等,因為擁有這些共同性,才能很容易地把群眾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一致對付外部的自然環境。其次,社會心理促進文明社會的發展。“挑戰與應戰”是湯因比得出的文明社會起源與生長的基本規律。第一代文明起源于對自然困境的挑戰,第二代、第三代文明社會則起源于對人為困境的挑戰,主要是群眾對少數創造者的人格進行模仿。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中,人格一般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狀態,即在一定的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湯因比以人格來表述少數創造者的精神特征,即是指少數天才人物所特有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創造意向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少數創造者的人格只有與社會成員相溝通,才能把他們的精神內容或某些特征傳遞給廣大群眾。
再次,社會心理導致文明社會衰落。湯因比認為,文明社會衰落的原因在于機械模仿、自我角色轉換和偶像崇拜等。這主要是少數創造者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腐敗,失去了自己內在的思想和道德的平衡,開始驕傲自滿,“依著個人的船槳歇息”,認為從前所創造的一切是完美無缺的、不可超越的,因而產生了深深的迷戀和崇拜之情,這是主動尋求災難的心理。于是,少數創造者不再追求創造的熱情和沖動,只是重復過去那些曾經發揮巨大作用的創造成果,整個社會沉浸在以過去為模仿對象、主宰大眾心理的傳統的風俗習慣占據統治地位的守舊狀態之中。這正是使社會處于停滯不前的心態。這種穩定、僵化、不變的心態在面對變化多端的外部環境挑戰時,總是在重復著沒有創意的、過去的老辦法,這樣,在沒有能力對挑戰進行應戰的狀態下,文明開始走向衰落。最后,社會心理促使文明社會解體。文明社會解體時整個社會一分為三:統治階級、內部無產者、外部無產者,但湯因比認為,這只是文明社會解體時的表面特征,其深層基礎是社會成員靈魂的分裂。人們靈魂的分裂是社會表面分裂的根源。在一個解體的社會中,社會成員靈魂的分裂反映在人們的每一種行為、情感和生活方式中,它們才是社會明顯崩潰的真正基礎和根本原因。這時,每一種人類活動的方式都分裂為一對互相對立、彼此沖突的類型,即面對挑戰分化為被動的反映與主動的反映。這些行為一方面是消極的,甚至于是破壞性的,其目的是阻止解體的進程;另一方面對解體的社會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行為方式分裂為自暴自棄和自我克制,這兩種對立的個人行為在解體的文明中普遍存在,它們是創造行為的對立面。自暴自棄是順應自然,隨波逐流,認為創造性是對自然的酬勞,是思想的一種狀態。采取這種行為的人以為,放縱本能的欲望,便會從“神秘的女神”那里獲得創造力。自我克制則相反,認為自然是創造的大敵,并非是創造的源泉,只有戰勝自然的欲望,才能恢復創造力。這兩種對立的個人行為在解體的文明中普遍存在,例如,在希臘社會解體的過程中,庸俗的享樂主義者自稱是伊壁鳩魯的信徒,認為自己是過著一種快樂的自然生活;犬儒主義者宣稱過著一種自我否定的、克制各種自然欲望的苦行僧的生活,斯多葛主義者則采取了更嚴厲的克制欲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