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沈勇 單位:廣西教育學院藝術系
精神生態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是生態文明建設涵蓋的內容。然而,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命題,人們在經濟建設、理論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普遍關注的是生態環境問題,而忽略了人的精神生態問題。往往只看到氣候環境的惡化,卻沒有注意到人的精神生態已發生傾斜。從生態整體觀的視角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是互為邏輯的,應該把解決環境生態危機與解決精神生態危機統一觀照,實現和諧發展。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西部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包含壯、藏、維吾爾、蒙、回、苗、瑤、侗等多個民族。西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復雜的族群關系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構成了壯、藏、維吾爾、蒙、回、苗、瑤、侗等民族共生的文化生態圈。面對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當代使命,我們應該極大地關注西部民族精神生態問題。片面強調競爭,只關注GDP增長速度,忽視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和人的精神生態建設,只會把西部大開發這一國家戰略工程引向失敗。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果只有物質層面的生態治理,而沒有精神層面的生態提升和完善,那么,這種文明是不完整的文明。和諧的民族精神生態是西部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構建和諧的民族精神生態有助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平衡民族精神生態,化解民族矛盾,凝聚人心,為推動西部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條件。西部經濟建設越是向前發展,民族精神生態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在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需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視角,拓寬研究的視野,對民族精神生態問題作深入的研究。
1.警惕西部民族精神生態的失衡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干擾和破壞地球生態圈的動態平衡,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使人類遭到了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付出了越來越沉重的代價。自然界的生態危機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那么,人類精神生態的情況又如何呢?當代,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各個民族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一切都會對西部民族產生深刻的影響。隨著劇烈的社會變遷和受到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制約,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物化,導致了精神問題的發生。加上教育、醫療等等問題不夠完善,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生活壓力過大,進一步導致精神生態的失衡。種種癥狀表明,西部民族精神生態也發生了傾斜,具體表現為:
1.1精神價值消解,終極關懷淡化20世紀以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等的盛行和泛濫,人的生理性被無限夸大,肉體的感性欲望被極力放縱。西部人在得到短暫的感官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卻導致心靈的麻木與空虛,甚至造成倫理道德的沉淪和生命意義的喪失。精神從肉體中退出,思想從對話中退出,感官經驗取代審美體現,展示效果取代審美價值,形而上的情愛化作形而下的快感,人的生存價值化作“活著”,西部的精神價值開始消解。被欲望和誘惑所占據的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沒有興趣,也不會有什么形而上的沖動和追求,其最直接的精神需要,是讓自己現實的感性生命得到展現,使不同樣態的欲望在醉生夢死、燈紅酒綠中得到滿足。西部人精神價值的消解,終極關懷的淡化,已使人的精神生態受到深度質疑,并引起人們對西部精神生態前景的嚴重關注。
1.2生態人格缺失,生態意識薄弱生態人格以生態倫理價值觀為核心,用整體性、系統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尊重生命和生態的內在價值,是一種具有鮮明的生態道德品質的人格特征。生態人格是一種理想的人格范式,符合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然而,西部部分民族群眾的知識范疇里還沒有生態人格的概念。簡而論之,是人們不能用生態整體性、系統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在生態意識上存在嚴重的滯后現象。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錯位,缺乏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互生共濟的倫理精神和協同進化的生存智慧,生態意識薄弱。缺乏善待生命,缺乏與生命社會里各種物種和平相處的慈悲胸懷。2010年4、5月,短短一個多月內,全國就發生了5起殘酷殺害兒童的校園血案,其中2起就發生在西部。兇殺自殺,以及形形色色的虐貓虐狗事件,屢禁不止的毀壞公共設施行為,種種不衛生、不文明現象,都充分暴露部分人在生態人格方面的嚴重缺失。
1.3貧富差距擴大,干群關系不太和諧當下,西部存在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貧富差距擴大,教育投入不足,干群關系不太和諧,是影響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問題。由于西部整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較大距離,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地區間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行業間職工收入差距、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收入差距也有持續擴大的趨勢。還有,經濟領域當中存在著行業壟斷和許多不平等的競爭,非法暴富現象嚴重,剩余價值率過高,稅收制度還不夠完善,貧富差距在迅速擴大。貧富分化突出,必然導致精神生態的不平衡,直接影響到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響民族和諧。西部民族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基礎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影響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造成更多的利益沖突,也嚴重影響民族的精神生態。干群關系的不和諧具體表現在,一些領導干部忘記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隨意侵犯普通民族群眾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還有一些干部不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致使一些地方違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損害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和破壞少數民族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隔離和惡化了干群關系。
2.精神生態失衡的后果前瞻
當代人精神價值的消解,已使人性的現狀受到尖銳質疑,并引起人們對人性前景的嚴重關注。人類生存困境的出現不僅僅是人的物欲的膨脹和擴大,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精神價值的消解將導致人性向物性的變異,其后果不堪設想。隨著經濟建設帶來的劇烈社會變遷和受到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制約,西部民族精神生態發生了變異。在世俗精神影響下,物質消費至上成為一種時尚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人們對社會公共事務和他人利益關注少了,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淡化了。這種民族精神生態的失衡,不僅消解著優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危及到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當代文化精神,人的精神生態的和諧與健康受到威脅。生態人格是一種理想的人格范式,符合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然而,絕大多數人的知識范疇里還沒有生態人格的概念。生態人格方面的缺失,不利于凝聚生態文明建設的人心,不利于凝聚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極大地影響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形成,顯然是與西部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需求不相適應的。貧富差距拉大不僅背離了社會公平和正義,而且直接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收入差距越大,社會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再加上失業、醫療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原因,民族矛盾將有激化的可能。另外,希望單純用經濟增長來解決社會不穩定問題是不現實的,也不會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只要政府有意識地抑制和縮小收入貧富差距,使經濟公平增長才會帶來社會穩定和諧。這一點非常值得西部領導集團的高度重視。以往干群之間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多,生產生活的聯系顯得較為密切。新時期,由于市場經濟的復雜環境和快節奏的生活,使干部深入民族群眾的機會大大減少了,干群之間的溝通少了,由此導致的干群矛盾增多了,干群的感情紐帶在經濟利益的沖擊下逐步脆弱。另外,由于政府的管理內容、管理方式沒能及時適應形勢的變化,以致發生一些失誤,民族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干群關系的和諧,事關西部生態文明建設之成敗。這也至關重要,不可等閑視之。預測精神生態失衡造成的后果,我們不難發現,精神生態失衡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渙散凝聚力、制造民族矛盾、破壞干群團結、損害經濟建設,有可能造成西部宏偉發展規劃的流產。精神生態嚴重失衡,就無法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忽視精神生態問題,是西部文明建設的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