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療衛生論文
作者:李海威 單位:廣東省計算中心
1建設的背景及意義
由于存在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供需不平衡等情況,從醫療衛生信息化角度看,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實現各級醫療機構間、城市與縣鄉、城市與農村間的區域協同醫療和信息共享。但由于各醫療機構信息系統各異,底層數據結構和網絡規劃狀況也不同,導致醫院內部和醫院間出現很多信息孤島,增加了區域協同醫療的難度。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統一高效、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開、使用便捷、實時監管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顯得尤為必要。基于信息共享與協同的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實現社區不同區域衛生信息在醫院、社區之間的共享以及基于協同的開展實施,讓我們對協同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共享模式逐漸的清晰化。
2平臺技術架構
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平臺是為衛生信息化提供一個醫療信息數據為核心的開發和運行平臺,可以使用此平臺快速的定制、開發和部署衛生信息平臺項目,來滿足日益增加的電子醫療信息共享與管理需求。其包括以下方面:基于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平臺主要包括數據中心數據層、業務服務層、數據交換層,硬件網絡基礎設施層四個層次,還包括貫穿四個層次的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兩大體系。數據中心層主要是實現基于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平臺的數據存儲,需要解決數據存儲的結構、模型、內容、數據庫管理軟件的選型等。數據交換層和業務服務層主要實現基于衛生信息平臺的數據采集、交換與共享,數據交換層是直接與外部系統進行溝通的技術層,業務服務層是基于數據交換層根據數據結構設計各種業務服務組件來完成平臺數據的采集,存儲與共享。硬件網絡層是指支撐平臺的硬件設備和網絡平臺。標準規范體系是平臺中必須遵循和管理的數據標準,是平臺運行和應用的數據基礎。安全保障體系是從物理安全到應用安全保障整個平臺的正常運營。
3平臺詳細解決方案
3.1衛生信息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要對醫療衛生數據的交換與共享進行統一的規劃,建立交換與共享數據標準和相應的標準維護和標準實施機制,指導使用和遵循標準,確保標準能夠滿足和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其中電子健康檔案基礎資源庫的建設是衛生信息數據中心的重點。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由統一集中開發,統一部署。新建系統時應充分考慮與多級衛生信息平臺的銜接,遵循相關數據規范與標準,不斷補充、完善電子健康檔案的信息。健康檔案是居民健康管理過程的規范、科學記錄。是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實現多渠道信息動態收集,滿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資源,各級授權用戶在遵循相關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均可訪問。它用于全面、有效、多視角地描述健康檔案的組成結構以及復雜信息間的內在聯系。
3.2數據資源交換平臺
醫療機構內部信息系統數據交換主要體現在對醫療機構內部信息系統業務數據的采集、整合以及醫療機構內部信息系統之間業務聯動等方面。內部信息系統業務數據分布于不同醫療衛生機構的不同信息系統之中,因此數據采集和整合除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保障外,還需建立一個覆蓋所有醫療機構數據交換平臺,以提供對原有業務數據的采集服務和整合服務,并為機構之間以及業務系統之間的聯動提供支持。數據交換服務總線ESB是整個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平臺的技術核心,ESB通常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該服務保證在一個異構的環境中實現信息穩定、可靠的傳輸,為用戶提供一個統一、標準的信息通道,保證用戶的邏輯應用和這些底層平臺沒有任何關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應用的可移植性、可擴充性和可靠性。提供一個基于應用總線的先進應用整合理念,最大限度地減少應用系統互聯所面臨的復雜性。系統的實現維護都相對簡單,保證每一個應用系統的更新和修改都能夠實時地實現;同時當新的應用系統出現時能夠簡便的納入到整個IT環境當中,與其它的應用系統相互協作,共同為用戶提供服務。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系統是由分布在區域內各衛生相關機構孤立的業務應用系統整合而成,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各業務應用系統在數據資源建設上的相互銜接和互為補充的協作關系,在區域層面實現跨領域、跨系統的數據資源整合,是實現相關業務應用系統共同支撐全程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的重要基礎。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系統應在做好衛生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標準化基礎上,實現業務數據中心的共建共用,滿足“統一高效、資源共享”的衛生信息化建設總體要求。
3.3業務高效協作體系
在信息共享與協同系統下,患者首先會在附近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接受基本診療,必要時轉診到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醫療機構間的協作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更加密切、規范和高效。患者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首診。基層醫生問診后,判定需要在檢驗中心(或上級醫院)為患者進行進一步化驗,為此基層醫生開具協作檢驗申請單,并采集患者標本,送到檢驗中心。檢驗中心接收標本并執行基層醫生的協作申請,然后將檢驗報告發布成共享文檔,并通知基層醫生調閱。基層醫生根據檢驗結果為患者確診,進行基本的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基層醫生為患者開具雙向轉診單,及時將病情較重的患者轉到上級醫院治療。上級醫院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進入康復期后,可以將患者轉回社區繼續康復醫療。其中用到的技術是,索引服務全面掌握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所有關于居民的健康信息事件,包括居民何時、何地、接受過何種醫療衛生服務,并產生了哪些文檔。索引服務主要記錄兩大類的信息,一是醫療衛生事件信息,另一為文檔目錄信息。基于交叉索引機制的TradingCommunityArchitecture(TCA)組件來統一管理人員信息,而在平臺中,人員管理服務就是通過強大的TCA模型中的人員匹配和合并功能來實現的。這些服務提供了全面的數據結構來存儲人員信息,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API可以用來建立,更新,激活以及鎖定人員記錄。系統能夠自動偵測到重復的病人,員工以及相關人員的信息,通過TCA的用戶界面,可以方便的完成這些重復記錄的合并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系統中存儲的人員信息的質量,降低出錯的風險。
3.4硬件網絡設施平臺
衛生信息共享與協同平臺網絡基礎設施平臺由內、外兩大網絡部分組成。外部網絡對外收集和提供信息,內部網進行信息管理和系統開發,兩網之間用防火墻分隔。外部對內部網絡的訪問則需要通過地址映射,身份查詢等一系列安全檢查機制才能進行,訪問策略的制定是靈活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隨機配置。內部網絡再分子網,依據功能、性質劃分,子網間的訪問也是受控的。外部網絡的安全性主要依靠“虛擬專用網”的功能和路由器上的訪問控制表來保障。運維管理中心應具備監視和控制的手段,避免網絡擁塞和信息流的非必要的重復性傳輸。整個平臺應采用先進的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措施與策略,網絡管理及安全策略應從系統管理的角度出發,實現網絡、應用系統、數據庫與主機系統以及安全防護措施和策略的一體化管理,選擇適當的防火墻和數據加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