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療衛生論文
2006年12月22~23日,由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基金會承辦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國際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隆重召開。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世界衛生組織、衛生部、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國基本健康保障體系建設等3個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
1關于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1)關于衛生籌資。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經濟所所長左學金認為,我國醫療衛生改革尚未解決的兩大問題之一是衛生籌資的不公平性,衛生籌資的不公平性包括醫療保險覆蓋面和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兩個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自費的比例過高,財政和社會醫療保險籌資的比例偏低。自付比例過高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一是我國收入越低的人群自費比例越高,造成衛生籌資的嚴重不公平;二是部分城鄉家庭對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下降,抑制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合理需求,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無錢治療,因病致貧,在宏觀上造成醫療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左學金建議:今后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在未來5年平均每年提高0.1個百分點;在衛生總費用中,個人籌資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從目前的50%以上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33%,2010年后最終下降到20%;城鄉人均衛生經費支出的比率從目前的4.2倍下降到2010年的2.5倍。
(2)關于醫療服務提供。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院衛生政策中心研究員俞衛介紹了美國聯邦政府醫療服務管理機構及其費用控制方面的經驗,提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理想體制是建立一個能獎勵醫療服務總體績效的體制,其工作包括:建立測量總體績效的具體指標;建立總體績效測量系統;建立總體績效評估監管反饋系統;建立機制評估系統;通過有效支付方式來獎勵總體績效。左學金認為,我國目前醫療服務提供方面存在低效率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輕預防重治療、過度用藥和過度檢查等。對醫療服務提供體制的改革思路主要有:財政與城鄉社會保險基金加大對城鄉一級醫療機構勞務補償的預付,免除或減少城鄉居民在一級醫療機構接受服務時的自費支出;推行醫藥分家、醫藥和檢查按成本定價、消除醫院通過處方和檢查增加收入的不當激勵;一級醫療服務機構兼顧預防和基本醫療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資源利用的宏觀效率;規范對二、三級醫院的信息披露和加強對服務質量的監督;改變醫療服務市場的地方分割,培育全國統一的醫療服務市場;鼓勵不同所有制的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發展在全國范圍運作的醫療保險、醫療服務集團。
(3)關于醫藥行業規范管理。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處健康與貧困顧問湯勝藍博士認為,中國醫藥行業存在的問題有:藥品生產企業轉向生產高利潤藥品,并停止生產一些價廉但有效的基本藥物;多數藥品生產企業熱衷于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申請生產新品種藥品,以獲得國家的較高定價;藥品流通環節混亂,批發企業和零售藥店過多;藥品招標采購并不成功等。政策建議有:提高新藥注冊標準,并在新藥審批中納入成本-效果評價指標;加強對藥品生產及上市后的日常監督檢查;定期調整基本藥物的定價政策,定價應反映真實成本;建立鼓勵生產企業生產基本藥物的有效機制;加強對藥品流通領域和流通企業的管理和監督;對藥品零售藥店的資質進行再評估,關閉不合格的零售藥店;將醫生和醫院的收入與藥品收入脫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副部長葛延風認為,應確定基本藥物目錄,對基本藥物實施政府統一采購、統一供應和統一定價;同步實施資源整合和管理體制調整;強化監管,除政府外,發揮行業組織和社會力量的監督功能。上海華山醫院呂元院長提出,目前藥品價格高,但醫務人員人力服務價格低,在降低總醫療費用的前提下,應該提高醫務人員服務價格,以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遏制醫院通過藥品銷售來增加收入的激勵。
(4)未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議。葛延風提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面出現了比較突出的問題:醫療衛生公平性和衛生投入績效全面下降,百姓不滿程度越來越高,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后果相對突出。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政府責任的全面弱化。推進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強化政府責任,其基本點是:立足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通過政府投入,構建國家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以近乎免費方式提供既定服務能力下的基本醫療服務,確保所有公眾的基本健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同時,對二三級醫療服務機構進行分類改革;國家統一規劃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實施基本統一的政策和標準。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計與實施國家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振忠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國家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的問題有:部分縣級政府和農民籌資落實難;基金虧損風險;貧困人口受益有待加強;監管手段落后,供方監管亟待加強,方案設計需要調整完善等。改進的建議包括:完善籌資機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強管理能力建設,推進配套制度改革。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潔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本質是縣級政府籌資和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與醫療救助制度協調,其方式一是政府補助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模式;二是政府購買衛生服務的醫療救助付費模式。上海市政協委員劉俊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加大財政投入,研究“可持續發展籌資機制”。左學金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下一步要過渡到強制性參加,從小病著手以保障全民的基本健康?,F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缺少戰略高點,過多地遷就于地方現狀,今后要先定戰略,再分步實施,向較高戰略努力。
3全國基本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玲認為,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是:明確控制醫療成本是全民基本健康保障的關鍵;在建立基本健康保障網的基礎上,利用市場機制滿足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建議通過合理的機制設計,包括確定基本服務目錄、嚴格的轉診機制、服務的分級和差別定價、預約和排隊制度、藥品目錄的管理和統一配送等,保證醫療服務的低成本;加強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尤其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加強對醫院的激勵監督等。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室教授、主任石光指出,合理選擇干預重點,低投入照樣可以獲得很好的國民健康結果。基于中國國情,只能立足于基本健康,立足于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服務。應該建立面向全民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