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營論文
竹林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類型,是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良好結合的林種,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麗水市蓮都區是全市的重點竹產區之一,近年來,依靠科技發展竹業,大力推進竹業產業化、科技化和現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竹農只注重眼前利益,以取竹材為主,不注重竹林的養護和管理,竹林結構不合理、生產力衰退、單位產量低、竹林產值不高等問題日漸顯現。筆者在對問題產生原因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生態經營措施,以期為制訂竹林科學經營措施提供借鑒。
1竹林營造方式的選擇問題
蓮都區竹林培育由修山、撫育、營建基地到開展林地追肥,竹林地結構大部分是以毛竹純林為主。經調查,這種常規的竹林培育方法,在5年內,林地土壤養分下降,毛竹對N、P、K的吸收量與歸還量不足65%,土壤微生物總量下降20%,竹林病蟲害危害嚴重,造成生態脆弱,生產力下降。竹純林經營削弱了竹林的生態功能。毛竹純林經營增加了地表徑流量和頻率,對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加劇了竹林養分的流失和地力的衰退。因此,要慎重選擇竹林的營造方式,對竹林純林經營要揚棄,要采用更合適的方式發展竹林。
1.1混交林栽植
新造毛竹林,采取竹木混交,能有效地形成較為良好的生態小氣候環境,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抑制雜草生長,特別是大量的落葉可增加林地土壤肥力,保持林地濕潤,利于新竹發鞭發筍。同時中、長期結合,又能加快經濟收益。但無論哪種方式造林,都應盡量選擇交通相對方便、立地條件良好、上層深厚的林地,以提高竹林的經濟生態效益。目前,各地主要采用采伐跡地造林、有林地造林等經濟生態型竹林混交栽植法。
1.1.1采伐跡地造林。采用竹木混交,對樹種的要求是要選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深根性樹種,結合蓮都區情況比較,可以采用以下3種方式進行:①綠化樹種和毛竹混交。如楓香、木荷、桂花等綠化苗木,通過3~4年時間的培育,苗木可達到中型綠化苗,帶土移植;而此時竹林已成林,其結構趨于合理,竹木混交的經濟生態效益日益顯現。②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和毛竹混交。工業原料林缺乏是當前許多林業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林農可以采用混交的方式提高中長期收益,減少風險,一般竹木比例以3∶7~4∶6為宜,7~8年后采伐大部分原料林,適當保留少量的林木。③木本藥材和毛竹混交。如套種厚樸、杜仲等木本藥材,可在8~10年達到采收期,而竹林也基本成林,形成“雙贏”的可喜局面。
1.1.2混交造林。通過帶狀間伐林木套種毛竹、林窗套種毛竹,可利用林地適宜的生態環境。如利用林內溫度相對低、濕度大、蒸發量少、土壤疏松等良好的條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以造林密度300株/hm2左右為宜。等到毛竹基本成林之后,逐步調整林木,適度保留闊葉樹。在山溝、陰坡等較蔭蔽處適當少保留,在山頂、陽坡、陡坡等向陽部位多保留。應當大力提倡林地混交造林。
1.2裸地栽植
傳統的裸地造林,采用全面煉山整地的方式栽植毛竹,往往使林地干燥、雜草滋生、土壤板結、成林速度慢。可套種農作物,如西瓜、豆類、花生等,以耕代撫,既可使林地土壤疏松、濕潤,利于行鞭,又可節省投資,增加收入。同時,裸地造林,也可采用叢植的方法,1叢2~3株,在林地中形成小生態環境,利于提高成活率和成林速度。
2竹林經營管理問題
毛竹林是一種典型的永續經營的森林類型,實行在“培育中更新,在更新中培育”的獨特經營方式。由于毛竹年年更新和挖筍、砍竹,生物產量高,地力消耗大,竹林結構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如何維護地力和林地可持續利用,成為竹林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采用生態經營,走分類經營之路。其核心就是充分利用毛竹的自然生產力,堅持生態經濟原則,實施分區指導和分類經營,建立協調穩定的竹林生態系統,使竹林生態環境最適宜,不斷提高竹林生產力,取得更大的經濟生態效益。在經營改造過程當中,特別是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相對落后地區,應當結合當地的市場、社會經濟狀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完全照抄竹業開發先進地區的模式,以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重現。同樣,竹林按分類經營的要求也可分為商品竹林與生態公益竹林2類。
2.1商品竹林
2.1.1筍用竹林。交通條件較好、土堆深厚、坡度小(低于25°)的低產林竹山,以經營冬、春筍為主的筍用林為宜。改造時要注意保護山頂、山腳的樹、灌、草作為水土保持帶,林內適當保留闊葉樹。由于多年老竹山,地下鞭層層疊疊,縱橫交錯,不利于新鞭的生長,應當劈山去雜、伐除7年以上老竹,并選擇適當的季節對土壤進行翻土墾復(20cm為宜),一般以春筍母竹開枝發葉后的夏季或冬季墾復為好。同時,要逐步調整竹林結構,各度竹的比例為Ⅰ∶Ⅱ∶Ⅲ=1∶1∶1,適當提高竹林密度(2200株/hm2左右),采取集約的方式經營。
2.1.2筍竹兩用竹林。土壤相對瘠薄、坡度較大的低產林竹山,在各地所占比例最大,以經營春筍、竹材為主的筍竹兩用林為宜。采取“山頂戴帽、山腰扎帶、山腳穿鞋”方式建立水土保持帶,在保持帶內保留樹木、雜灌等。坡長或陡坡較大的竹山,在山腰設立多個保持帶,以攔截水土。在經營過程當中,避免全墾,宜采取帶狀墾復、施肥。竹林結構以Ⅰ∶Ⅱ∶Ⅲ∶Ⅳ=3∶3∶3∶1為宜,竹林密度逐步達到1800株/hm2左右。
2.1.3材用竹林。交通條件較好、土壤深厚、當地竹加工業發達的地方,可采取集約的方式培育大徑竹的材用林,坡度大(35°以上)、經營不便、立地條件差的低產林竹山,也可培育中等竹材。以材用林為目的的竹山,除了注意保留必要的水土保持帶外,關鍵是提高毛竹的立竹度,一般立竹逐步達到2700~3000株/hm2左右。在施肥技術上,以竹蔸施肥為好,見效快,成本低,養分流失減少,促進竹兜腐爛。
2.2生態公益竹林立地條件差的石壁山、峰頂山,坡度大(35°以上)、土層薄、交通不便,以保水土、涵養水源等防護為目的公益性竹林,只能采用低度經營方式進行管理。宜采取銑山管理,銑山時間以冬至春筍出土前為好,通過劈山、清除雜草等較小的人工輔助方式,改變竹筍生長環境,以利春筍留養成竹。在坡度較大的林地,注意保護林下植被,防止地表侵蝕。
3竹林地退化問題
3.1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