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質量論文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文件明確了我國林業發展的總體戰略思想: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廣東省一直以來大力加強林業和生態建設,先后實施了十年綠化廣東、森林分類經營、建設林業生態省等戰略部署,林業和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2005年2月,省委、省政府公布了《關于加快建設林業生態省的決定》文件,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并提出要加強對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和紅樹林等資源及生態狀況的動態監測,開展生態效益評價,及時掌握和定期發布全省林業與生態情況。本文擬在廣東省2005年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綜合監測數據分析基礎上,描述全省森林生態狀況,評價全省森林生態質量,以期為全省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林業生態建設方針、政策等方面提供數字依據和參考,從而更好地為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服務。
1森林資源數量
2005年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為1087.33萬hm2,活立木總蓄積36074.40萬m3,森林覆蓋率59.2%。林地面積按森林類別分:生態公益林(地)面積357.74萬hm2,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32.9%,商品林地面積729.59萬hm2,占林地面積的67.1%;按地類分:有林地面積910.03萬hm2、疏林地面積4.83萬hm2、灌木林地面積69.28萬hm2、未成林地面積51.39萬hm2、無林地面積51.25萬hm2,苗圃地面積0.35萬hm2,輔助林地面積0.20萬hm2。
2森林生態狀況監測體系
2005年全省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綜合監測建立在固定樣地監測、地籍小班監測和林業專題監測等3個體系基礎上,技術形式主要為抽樣技術、模型技術及“3S”技術,其成果數據為固定樣地調查數據、地籍小班調查數據和林業專題調查數據等多方面數據的綜合和融合數據。
2.1固定樣地監測根據系統抽樣原理,在全省范圍內按公里坐標系6km×8km機械布設了3711個固定監測樣地,樣地正方形,面積為1/15hm2,樣地四角均設置固定標識。2005年抽取其中三分之一數量的樣地進行年度復查,其目的是掌握各類型森林資源和生態狀況的年度生長動態變化趨勢和變化規律,為地籍小班檔案更新提供更新模型或參數。
2.2地籍小班監測地籍小班為全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時根據不同的山頭地塊所區劃的林地地籍小(細)班。全省通過二類調查已建立了130萬個地籍小班的基礎數據庫。地籍小班監測主要目的是通過“3S”技術,建立突變小班(如采伐、征占、造林)臺帳數據庫,同時結合本年度固定樣地監測所提供的更新模型,對全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小班檔案數據進行更新,從而形成新一年的地籍小班檔案數據。2005年度,按系統抽樣原理,提取了1228個地籍小班進行年度監測調查,獲取林木生長與消耗變化規律,更新林地地籍小班檔案數據庫。
2.3林業專題監測為摸清石漠化、沙化等特殊資源生態狀況,本省相應開展了濕地、巖溶地區石漠化、沙化土地、古樹名木調查、林地征占用等林業專題監測,監測信息和成果直接反映全省部分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的建設質量,可作為評價生態質量的數據依據和分析標準。2005年,根據國家林業局的部署,廣東開展完成了石漠化監測、年度征占用林地調查、森林資源消耗量調查等專題監測。
3監測方法與內容
3.1監測方法抽取的地籍小班調查采用本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方法進行;抽取的固定樣地調查采用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方法進行;生態專題調查采用遙感技術、GPS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實地區劃進行。以地籍小班調查獲取的數據分析林木生長與消耗變化規律,建立林木生長與消耗模型,應用于地籍小班森林資源數據更新;以固定樣地監測數據分析森林生態因子年度變化規律,建立森林生態因子年度更新模型,應用于地籍小班生態因子更新。
3.2監測內容固定樣地和地籍小班所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因子:林木蓄積量、森林植物生物量、林分生長類型、林齡(組)、經營措施、森林結構類型、森林植被凋落物生物量、立地質量等級、森林生態功能等級、森林自然度、森林健康度、林地土壤侵蝕狀況(類型和等級)、森林景觀類型、主林層森林植物群落結構等;林業專題監測內容按國家技術規程要求來確定。
4森林生態質量
4.1樹種結構全省森林喬木林面積874.98萬hm2,按優勢樹種面積比例計,杉木林面積占9.52%,馬尾松林面積占25.44%,濕地松(含國外松)林面積占5.71%,桉樹純林面積占7.8%,黎蒴純林面積占1.16%,速生相思林面積占0.74%,南洋楹面積占0.4%,木麻黃面積占0.27%,荷木林面積占0.36%,其它軟闊面積占11.98%,臺灣相思面積占0.66%,其它硬闊面積占6.24%,針葉混面積占4.45%,針闊混面積占9.67%,闊葉混面積占7.22%,經濟果林面積占8.38%。
4.2森林郁閉度等級將森林郁閉度劃分為3個等級,其中郁閉度大于或等于0.8為Ⅰ級,郁閉度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為Ⅱ級,郁閉度小于0.5為Ⅲ級。郁閉度等級為Ⅰ級的森林面積95.33萬hm2,Ⅱ級森林面積541.70萬hm2,Ⅲ級森林面積271.71萬hm2,分別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10.5%、59.6%和29.9%。
4.3公頃蓄積等級將喬木林公頃蓄積量劃分為3個等級,公頃蓄積大于90m3為Ⅰ級,公頃蓄積大于或等于45m3且小于90m3為Ⅱ級,公頃蓄積小于45m3為Ⅲ級。全省蓄積量等級為Ⅰ級的森林面積71.21萬hm2,Ⅱ級森林面積243.74萬hm2,Ⅲ級森林面積559.99萬hm2,分別占總面積的8.1%、27.9%和64.0%。
4.4公頃株數等級將喬木林公頃株數劃分為3個等級,公頃株數大于1500株為Ⅰ級,公頃株數大于等于1000株且小于1500株為Ⅱ級,公頃株數小于1000株為Ⅲ級。全省森林公頃株數等級為Ⅰ級的森林面積522.01萬hm2,Ⅱ級森林面積180.82萬hm2,Ⅲ級森林面積172.11萬hm2,分別占總面積的59.7%、20.7%和19.6%。
4.5森林植物生物量全省森林植物生物量為4.737億,t林地公頃生物量為43.56t。其中喬木層生物量3.524億t、下木層生物量0.474億t、灌木層生物量0.572億t、草本層生物量0.167億,t分別占總生物量比值的74.4%、10.0%、12.1%和3.5%。喬木層內,樹干部生物量1.862億,t樹枝部生物量0.570億,t樹葉部生物量0.281億,t樹根部生物量0.811億,t分別占喬木層總生物量比值的52.8%、16.2%、8.0%、23.0%。
4.6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以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劃分,全省森林(地)Ⅰ類林面積58.41萬hm2,Ⅱ類林面積627.59萬hm2,Ⅲ類林面積291.92萬hm2,Ⅳ類林面積109.42萬hm2,分別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5.4%、57.7%、26.8%和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