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1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內涵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農業經濟的產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雙層經營的基礎上,以市場調節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重心,圍繞農業典型產業,優化生產力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的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經濟產業化的縱深發展,是當前農業經濟擺脫生產困境的根本出路。
2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特點
①區域化和規模化。②集約化和高效化。③現代化和社會化。
3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3.1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推動,農民自覺調整種植觀念增強,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幅度大,以規模化為代表的高效農業經濟發展迅速。
3.2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為保證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農業發展具有可靠地基礎保障。
3.3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隨著現代型農業經濟發展的推進,遵循科技創新、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推動了農業機械化、農產品加工產業化的進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不斷優化。
3.4機械化推廣幅度大
機械化生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力量。隨著科技下鄉的運作,各種農用機械的配套,在各項惠農政策指導下,得到了推廣與應用。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力。
3.5農村生產方式實現根本性變革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運行,實現了農村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農村社會生產力得以充分釋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正向高層次跨越。
4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問題
4.1產業化運作機制規劃不完整
完善的經濟運行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由于諸多因素影響,當前農業經濟的合作組織協作形式極不穩定。不能充分發揮農業經濟合作的積極作用,農戶和合作實體的責權利關系不夠清晰,服務功能不強,內部運行機制不夠規范。
4.2產業化經營實體市場競爭能力低劣
由于傳統農業發展的桎梏,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市場競爭力不強,體現在農業經濟產品與市場主體上,由于農業經濟實體的規模小實力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4.3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潛力弱化
主導型產業是農業區域經濟與特色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經濟實體,是農業產業化的源頭和基礎。由于客觀因素影響,當前農業經濟實體的規模、實力、競爭力普遍弱化,產業輻射聯動能力不強。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不平衡,缺少長遠發展的潛力。
4.4產業化組織機構嚴重缺失
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是將農戶統一組織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多數農業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服務內容單一,缺乏適應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大部分合作組織生存較困難,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中介組織嚴重缺失。
4.5產業化優惠政策落實困難
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現代化進程,各級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出臺了許多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是受諸多因素影響,一些惠農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實際操作性不強,相關部門對政策的實施對象和主體未能細化,導致產業化發展緩慢。
5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5.1堅持與時俱進,探索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創新多種渠道,加強農戶與產業實體間的聯系與溝通,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經濟運行機制。加快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體系的構建,探索和完善有利于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確保新型農業經濟合作模式的正常運作。
5.2堅持科技創新,全面提升農業經濟實體的綜合實力
科學技術的普及,加快了現代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保障,依靠科技創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的規模化效應,加強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等農業經濟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標準和市場競爭力。
5.3堅持宏觀調控,注重主導型產業的潛能開發
根據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適當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充分優化產業結構,注重農業區域性主導產業的開發與管理,關注協調農業經濟實體的潛力資源,扶持和規范產業市場,促進農業經濟實體的示范輻射作用,促進區域性主導產業的長遠發展。
5.4注重人才開發,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
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要切實轉變人才觀念,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開創多種渠道,引進和培養農業綜合型技術人才,營造和諧的人才運轉環境,積極組建各種開放型經濟合作組織機構與聯合形式,推動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
5.5堅持科學管理,保障惠農政策的落實到位
依靠科學的管理理念,從實際出發,完善現代農業經濟開發政策體系,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制定相關惠農政策,強化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訂和業務指導等服務功能,優化管理、規范運作,確保各項惠農政策的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