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戲曲論文
中國傳統戲曲如何走向現代化,是近幾年引起熱議的一個話題。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在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傳統的戲曲似乎被拋在了時代車輪的后面。而傳統戲曲自身的藝術原則如深巷陳酒,依然有它自身的魅力在。如何使它的魅力不被時代的光華遮掩,許多人都做了不同的嘗試。例如2003年,上海戲曲界聯合舉辦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清亮或渾厚的嗓音,韻味十足的一招一式,服裝臉譜和道具,的確讓年輕的學子們激動一時。200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實施的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將傳統戲曲與現代動漫相結合,一度被認為是戲曲與動畫的雙贏。2009年3月,中央電視臺《體育人間》欄目播出了一期京劇演員跳街舞的節目,據這個演員說,他很想為京劇的發展做一些事情,但是他覺得京劇需要走一條新路,他想做一個嘗試,把最傳統的戲曲和街舞做一個對接。這一舉動也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京劇背景音樂配上現代的街舞,讓觀眾很新奇。這些嘗試,都是在為傳統戲曲的生存和發展探尋新路。但就其效果來說,并不能算是成功的。傳統的戲曲仍然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筆者認為,傳統戲曲的現代化傳播存在如下問題:
傳統戲曲現代化嘗試,首位傳播沒有接力棒
在傳播學中,首位傳播是一種傳播的技巧,能極大地提高傳播效果。例如前面所舉的幾個例子,傳統戲曲大規模挺進校園,前所未有;把傳統戲曲用flash的形式來播放,前所未有;穿著京劇的服裝,配上京劇音樂跳街舞,前所未有。這些都符合首位傳播的特征。因為,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勢必會因為其首位和新奇而引發公眾的關注。但是其傳播效果并不持久,就像煙花被燃放到空中,只是剎那的輝煌和燦爛,轉而銷聲匿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集合傳播的強勢,也缺乏連續傳播的后勁。戲曲進校園,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完畢,觀眾看看熱鬧,曲終人散。最多是媒體做做相關的報道,然后就不見了蹤影。一個京劇演員跳跳街舞,很新奇,但是用京劇和街舞相配,有點生拉硬拽,這種形式能接受的人畢竟不多,曇花一現,怎能為京劇謀求新的出路?談到集合傳播和連續傳播,傳統戲曲可以借鑒一個成功的例子,那就是熱熱鬧鬧的傳統歷史文化普及傳播,其中涌現了明星學者,如于丹、易中天、紀連海等人。傳統歷史與文化,也被認為是與時代相隔甚遠而逐漸被人們忽視和遺忘。但是這場傳統歷史文化大規模的普及活動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集合傳播和連續傳播在其中功不可沒。四個媒體齊上陣,于丹等學者在電視上開講座,在出版社出書,上報紙新聞報道,在網絡上頻頻見諸各大門戶網站。熱鬧一陣后,這股傳統風潮卻方興未艾。接下來有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百家講壇》陸續播出了系列的傳統文化普及知識講座,出版社陸續出版學術普及性圖書,學術明星不斷涌現。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論語》,關注《三國演義》,關注《三字經》,關注歷史。傳統戲曲的傳播如能像這樣加大傳播力度并持之以恒,生存和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傳統戲曲現代化嘗試與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傳播學中強調大眾傳播效果的理論,它認為大眾傳播中,公眾輿論造成的意見環境,影響傳播的效果。在戲曲傳播中,沉默的螺旋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戲曲本來就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形式。由于大眾對傳統戲曲生存的關注,引發了探求傳統戲曲現代化生存的熱潮。從社會心理機制的角度來看,公眾對這一傳統藝術的心理反應,就是一種雞肋心理,就像一個非專業人士收藏了一件有價值的古董,既珍愛它,不忍心毀棄,又漸漸地疏遠了它。他知道它是有價值的,但是又不知道該怎樣讓人們充滿熱情地去關注它、愛護它。他不知道,是給這遙遠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董抹上新漆,涂上鮮艷的花紋來吸引人們的眼球,還是用一個新的盒子,裝上這個本來模樣的古董給人們觀看。在這種惶惑中、不安中,這樣的社會心理就像一個沉默的螺旋,推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嘗試。這些嘗試反映了社會心理過程,可是最終并沒有取得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沉默的螺旋否定了這些嘗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沉默的螺旋把傳統戲曲現代化的嘗試推向潮頭,但是它又把它們從潮頭拉了下來。當人們用好奇的眼光審視這些嘗試的時候,最終公眾還是無法真正接受,不能認可這些嘗試,這種沉默的否定,讓這些嘗試曇花一現。
傳統戲曲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因素不可忽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傳播學者懷特認為在大眾傳播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決定哪些內容最后與受眾見面。把關人理論把信息的傳播歸因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在傳統戲曲現代傳播的過程中,如果從傳播媒介或者大眾傳播組織作為把關人的因素來看,其對于戲曲傳播效果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在現代生活中,電視傳播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傳播途徑。傳統戲曲每演出一場,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人們去現場觀看戲曲演出,也要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而電視傳播的權威性和便利性,使人們更多地通過電視來了解戲曲。這對于戲曲更為廣泛地流布和傳播,應該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從把關人,也就是電視媒體選擇戲曲信息進行播放的角度來看,電視媒體對于戲曲的傳播既是有功之臣,又有很大程度的損害。從利的一面說,通過電視這種便捷的傳播途徑,觀眾對傳統戲曲有了更多的了解,像一些傳統的經典劇目,逐漸深入人心。例如一說起黃梅戲,多數人都會知道“夫妻雙雙把家還”;一說起越劇,會哼上兩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一說起京劇,能唱出“蘇三離了洪洞縣”、“這個女人不尋常”;說起豫劇,人們會唱“那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武戲里,很多人都熟知《三岔口》……從弊的一面說,電視里總是重復播放這些經典劇目,雖然能夠強化傳播的效果,但是也使人們對傳統戲曲的豐富性和民間性喪失了認識和感受。傳統戲曲本來有著很豐富的民間生態和基礎,但是進入到電視媒體視野的,劇目往往很常見,演員也大多是老面孔。舉例來說,筆者看中央臺戲曲頻道,《三岔口》都不知道播放了多少遍。在電視臺舉辦的戲曲晚會上,歷時多年,唱京劇的幾個著名演員一直是占據舞臺的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