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一我國圖書版權國際貿易的困惑與檢視
作為一種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有形載體,圖書的國際貿易源遠流長。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版權保護與利用制度的建立,圖書實體及其版權權益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性資源。我國是世界文化與技術發展前沿的文明古國,過去曾居于圖書輸出大國的地位。自平安時代遣唐使和有留學生始,日本來華的僧侶和留學生就搜集了大量的漢籍帶回日本。[1]兩宋文化興盛,圖書出口更是遍及東亞各地與海外。[2]當代,國際間圖書貿易進入繁盛時期,我國圖書出口事業與快速提升的國家相比卻落后了。若從結構上分析圖書國際貿易,我國實體圖書的進出口在持續了多年逆差后,在國家和出版企業的大力扶持下,2006年出口量已達到736萬冊,進口360萬冊,還初步實現了實體圖書貿易的數量順差。若與實體圖書比,圖書版權貿易是目前最弱的短板。
圖書版權作為現代圖書貿易活動的主流模式,是實現圖書國際貿易平衡的重點攻關方向。隨著世界版權公約和伯爾尼公約版權的簽署與全球推行,版權貿易日益成為國際圖書貿易的主要方式。我國圖書國際貿易的著眼點也從實體圖書的出口擴展到圖書版權的國際輸出。和實體圖書貿易一樣,圖書版權也經歷了長期的失衡。自1992年正式加入版權公約以來,出版社才初步適應了國際版權貿易規則,但由于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起步較晚,發展還很不成熟。[4]我國在1990-2000年十年間引進與輸出的總體比例大約是5∶1;在2001-2004年間,由于WTO體制的正式確立,國外圖書版權大量進入我國市場,引進與輸出的比例達到10∶1。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通過金水橋計劃、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多項扶持措施的實施,[5]2004年、2005年開始有好轉的跡象,版權出口與進口比例分別達到了0.13∶1和0.15∶1,連續兩年小幅遞增。
在2006年第1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版權輸出合同首次實現了圖書版權貿易順差。2008年,我國政府頒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在加快版權產業發展和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方面的專項戰略任務,指出要大力扶持版權相關產業發展,支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時代特點作品的創作,要完善制度,促進版權市場化,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版權市場化中的作用,推動版權出口和文化輸出事業。作為我國圖書“走出去”戰略的優先發展方向之一,我國圖書國際版權貿易正由困惑轉向生機。[6]版權貿易不僅將成為我國圖書出版事業與國際主流趨勢接軌的重要途徑,也將在我國圖書出口戰略實施中顯示了巨大的文化和經濟價值。
二我國圖書版權國際貿易的起點與接點
隨著圖書產品的極大豐富和受眾文化水平的持續提高,當前,國際圖書版權貿易已進入買方市場時代,傳統的作家中心主義受到越來越大的局限。特別是對于版權國際貿易的后發國家,只有在整體上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接受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來組織生產的現代企業經營原則,才有可能規模性、持續性地提升國際業界地位。日本動漫產業的成功就得益于現代產業鏈運作,以讀者反饋好的雜志連載漫畫作品為基點來營造龐大的綜合產業規模。[7]
由于各國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化和多樣性,版權出口面臨著許多制度性障礙。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時,圖書版權的單向輸出特征比較明顯,非西方國家和地區要實現國際出口,就必須在優勢領域集中投入人力和資金資源重點突破。以近年來文化貿易輸出快速增長的韓國為例,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間,以版權形式出口的韓國圖書中占據第一位的是漫畫領域(37.1%),之后是兒童領域(27.3%),而文化(15%),語言(6%),技術科學(5%)等圖書難以成為氣候。總之,視覺性強且需要翻譯的原文分量相對少的領域的出口顯示上升趨勢。[8]日本漫畫,就成功地突破了語言文化的區隔性,占據了全球漫畫市場的60%,其出口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的規模超過了亞洲市場。而我國版權輸出如何把握好自身的起點與國際的接點呢?本文認為有三:
(一)悠久史脈,不竭之基。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以歷史、武術、醫藥養生等為代表的特色東方文化是能夠獲得國際關注親睞的,其他類型的題材也應進行針對性的挖掘和組裝。科技出版由于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小,限制更少,所以亦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力軍。[9]在關注民族特色文化題材的同時,還要重視國際文化語境的開發。有學者強調多元文化背景的國際性視角對于華文文學作品版權成功出口的具有重要意義。[10]對于文學類作品而言,講述文化碰撞與交流的題材是一棵長青樹。
(二)重點突進,兼及他徑。版權出口應考慮區域化市場的特殊性,以市場細分理念為指導進行突破和經營。臺港澳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區是我國圖書版權出口的橋頭堡,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有研究預測,未來5-10年內大陸簡體字圖書在臺灣地區的銷量將有高達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達到臺灣地區圖書年銷售碼洋的20%以上。[11]這類市場能夠吸取各類題材的華文圖書。與之相比,歐美地區對東方傳統文化和旅游地理類書籍集中關注,是這類題材的版權出口目標國。
(三)校準接點,弱化助抗。在產品形式上,應客觀認識到語言翻譯、體例編排等技術細節的重要性。在注意力經濟興起的21世紀,要重視出版物視覺的國際接點,比如采取英文目錄和簡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國際出版對我國圖書版權的注意力。[12]我們在策劃、設計和出版環節上加強對目標市場的調查、推銷和改進工作,盡可能使實體內容得到形式上的完善,弱化因技術性問題導致的輸出助抗。版權作為一種知識產權,具有智力成果和物質財產的雙重屬性,具有可復制、重復以及分離使用等特點。目前,我國版權出口的主要模式是由我方組織作者提供作品,對方負責出版發行,版權歸屬于我方,給對方付酬。這種版權模式靈活性不夠,交易雙方缺乏前期溝通協作。若采用綜合化一體操作模式,建立起采購定制協作機制較為主動,即進口商調查和選擇國內市場需求品種,并和出口方進行充分交流,再由出口方提供相應類別題材版權。當然,這種貿易模式,需要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持續的合作應對選擇調查的成本。
三我國圖書版權國際貿易的三思與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