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版權貿易是服務貿易的一種,屬于許可證貿易的范疇,主要是以版權為標的物的貿易形式。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貿易形式,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對外版權貿易,而圖書版權貿易是我國版權貿易中發展最快,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最大的重要版權貿易形式。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已逐步適應了國際版權貿易規則,對外版權貿易能力明顯提高。然而,目前我國在國際版權貿易中長期處于巨額逆差的劣勢地位,2007年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金額高達17318萬美元,圖書版權貿易不平衡成為我國版權貿易發展的極大障礙。因此,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產業,增強我國在版權貿易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對中國版權走向世界甚至整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版權貿易的發展,圖書版權貿易的數量和效益大幅度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貿易規則和模式也更加規范成熟。然而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總體逆差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進出口種類逆差和金額逆差兩個方面。根據國家版權局的相關數據計算,1995-2007年這十三年間中國內地出版社年均圖書引進種類與輸出種類之比為9.4:1,十三年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連年處于巨額貿易逆差狀態。根據國家版權局顯示統計數據計算可知,1995年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金額逆差達到2110.4萬美元,輸入與輸出種類逆差為1319種。隨后,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年增大,直至2003年達到十三年間版權貿易逆差的最高峰,這一年我國進口用匯達16880.91萬美元,共引進圖書版權12516種,占當年圖書版權貿易總數13327種的93.91%;中國出版物出口創匯2469.34萬美元,共輸出圖書版權811種,占總數的6.09%,兩者之比是15.5:1,貿易逆差額達到14411.6萬美元。自2004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推出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一系列鼓勵圖書版權輸出的宏觀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圖書版權輸出的快速增長,版權貿易逆差隨之略有下降,至2005年貿易逆差額降至13131.2萬美元;但2006年又略有回升,達14462.1萬美元;2007年版權貿易逆差額達17318萬美元。在輸出種類方面,2003-2007年五年間我國內地出版社圖書版權輸出種數年均只有1791種,這還不及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團年均輸出種數。通過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我國版權貿易中輸出圖書的種類和金額雖然連年增加,但版權輸出的發展很不穩定,輸出數量時漲時落,而且輸出的絕對值也很低,造成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總體處于逆差狀態,而持續的貿易逆差表明我國版權輸出能力還相當弱,輸出的圖書缺乏國際競爭力,版權輸出能力仍然不足。目前,這種巨額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在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消除,在文化安全、文化軟實力建構等方面都存在不利影響。因此,研究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形成原因,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意義重大。
二、中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的成因分析
(一)輸出產品的對口適應性較低
版權貿易的交易產品是文化產品,它傳達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極具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具有較強的異質性與多樣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間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成為文化產品貿易的天然壁壘,其差異程度決定了版權貿易的流向以及貿易量。目前大多數中國出版商在缺乏對國際市場充分調研的情況下,忽視了中外間文化觀念、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重大差異所造成的海外市場需求同中國市場需求間的異質性,最終導致出口圖書的內容和形式上在海外市場上不對口、不適應,成為目前我國版權貿易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首先,從內容上來看,我國的很多優秀的傳統作品到了國外呈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比如,西方特別強調人體的獨立和主體的作用,普遍推崇個人主義。與之相反,中國人以集體利益為主導,強調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而個人的愿望與發展對于群體來說處于次要位置,當兩者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國家和集體利益。當版權貿易把一種文化帶入到另一種文化,這些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勢必會對所進入的文化造成深層次的阻礙,所以在輸出圖書的策劃選題上應慎重,避免文化差異引發的不對口和不適應。其次,在版權貿易中圖書的版面設計方面中外存在很大的差異。歐美讀物在版面設計上具有異常輕松甚至有空蕩的特點,有時一頁書里只有簡單的一幅畫或幾個字,字號大而且醒目,而且色彩豐富、畫面簡單。與之相比,我國圖書具有知識性強,覆蓋面廣,但知識傳授以“填鴨”方式為主的特點,這些特點集中反映在出口圖書的版面設計中。中國對外出口的圖書,版面設計緊湊,每一頁紙都被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文字,卻壓抑了外國讀者的想象空間和閱讀樂趣。國外引入的圖書具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外觀,多樣化的開本,精美的印刷工藝,鮮艷而柔和的色彩,這些都折射出出版者的做書理念和人本思想,吸引了國內大量讀者。而我國出版的圖書,用色普遍較為晦暗,視覺形象不鮮明,不易形成沖擊力,因此在對外出口中不易贏得國外市場的認可。
(二)高素質翻譯人才相對匱乏
相對其他貿易形式而言,語言因素是版權貿易的基礎,目前高素質翻譯人才極度匱乏所造成的語言障礙是我國版權輸出貿易發展中遭遇的瓶頸。漢語是一種以語義為根基的文字語言,西方世界的語言都是以語音為根基構成的拉丁語系語言,兩類語言融會互通本是一件難事。同時,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版權貿易中的翻譯要求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既要使語義完整準確,又不能破壞原作的美感和意蘊,還要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閱讀趣味差異的海外讀者充分領略到原作的奧妙之處。因此,版權貿易中一件作品的翻譯幾乎等同于進行二次重新創作。高素質的翻譯人才不僅要精通外語和母語,還要對不同文化有深刻的認識,應具備良好的中外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哲學等的綜合素養,同時能夠充分尊重各國語言習慣和風俗、宗教信仰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使譯文“信、達、雅”,實現版權的順利輸出。目前我國高水平翻譯人員短缺,中國許多具備輸出潛力的文學作品之所以不能同海外讀者尤其是西方讀者見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翻譯。高水平翻譯人才之所以相對匱乏,一是缺少對圖書翻譯人才的專門培養,高校開設的外語專業課程大多是以培養外交和外貿人才為主,即便是外語專業的學生,更多強調學習的實用性,忽視文學和其他專業素養的教育,更少有側重中外文化語言的教育,這是版權貿易專業翻譯人才匱乏的主要原因。二是圖書翻譯人員收入不高,與優秀翻譯者付出的勞動量不成正比。我國翻譯圖書稿酬多年來停留在每千字五六十元左右,這對于好的譯者來說遠不敷用。翻譯人才培養重心的偏離和高負荷、低收益的工作加速了圖書翻譯人才的流失。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