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輸入貿易論文
目前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產品貿易額由2001年的279.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219.6億美元,增長了3.4倍,年均增幅17.8%,農產品貿易總額占農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從農產品進出口商品結構來看,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糧油產品,排在前幾位的產品有:大豆、豆油、棕櫚油、棉花、小麥、羊毛等。出口產品構成中,水產品位居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2011年1至10月,我國水產品出口量316.1萬噸,出口額140.0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75%和31.45%。總體來看,中國農產品貿易自2004年開始出現了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持續六年逆差并日益明顯擴大的趨勢,逆差額由2004年的47.7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的231.4億美元。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出口中保持著增長優勢,在出口中比重呈穩定上升趨勢,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在進口中比重整體上呈上升趨勢。
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使農產品的產量下降,無論是由于國內供求缺口擴大還是各國農業普遍減產導致市場價格提高,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大幅擴大。農產品的進口有明顯增加,但出口增幅不大。人口增長、城市化水平提高,加之氣候變暖將使農業生產受到較大影響,農產品進口勢必快速上升,未來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的進出口差額還將拉大。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的貿易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效率低下,出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污染強度大,而我國進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污染強度小,形成“產品輸出國外、污染留在國內”的尷尬局面。中科院《201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綠色經濟轉型》對“環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結論,即外貿對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用很大。如凈出口隱含CO2排放量占CO2排放總量比重在2002年為18.86%,這一比例到2005年增長到31.91%,到2007年增長到30.82%。同時,凈出口產品隱含SO2排放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5%以上,凈出口產品COD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0%以上。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存在資源環境的“逆差”。應對氣候變化,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貿易逆差影響很大,同樣也成為我國在農業貿易領域環境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出口產品因環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綠色貿易壁壘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綠色壁壘成為繼反傾銷之后,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巨大障礙。我國資源環境與農產品貿易雙逆差問題已成為農業生產和貿易領域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資源環境與農產品貿易雙逆差加劇的原因
以往對農產品貿易的度量主要以價值量來衡量,而很少從資源環境的視角度量,忽略了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成本的計量。如果對外貿易使本地的資源環境狀況有所改善、產生正面影響,存在資源環境順差;如果對外貿易對本地的資源環境狀況有所惡化、產生負面影響,則存在資源環境逆差。已有的研究對“環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結論,外貿對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用很大。同時,造成我國資源環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已被指出:一是進出口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走的是一條以量取勝、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道路,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由于我國的貿易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效率低下,出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污染強度大,而我國進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污染強度小,所以盡管我國對外貿易在價值量上是順差,但資源環境卻在產生“逆差”。二是出口產品的環境效率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強度大,而我國進口產品的平均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小。目前,在我國出口的絕大多數產品中單位出口產品的污染強度均比發達國家高。三是出口總量增速快。我國出口總量大約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大大拉動了相關產業特別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
(一)農產品貿易中資源環境逆差的產生
近年來,由于國內糧食產量波動、糧食庫存量下降和糧食需求的上升導致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國家在采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證耕地面積的政策基礎上,對糧食進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大量進口的雙管措施。同時,國內供需狀況變化導致的農產品進口需求激增和我國農產品市場準入門檻過低,加劇了農產品貿易逆差。而對于農產品貿易中的資源環境逆差問題,大多數研究指出面源污染是造成資源環境逆差的主要原因。農業貿易中的大宗農產品的化肥、農藥施用的面源污染嚴重,其中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而引致的污染形勢嚴峻。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達4124萬噸,平均施用量高達400公斤/公頃以上,遠遠超出發達國家225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而且我國化肥的利用率大約只有30—40%,其余的則以各種形態進入到環境中。玉米和大米的貿易量為順差,而從化肥、農藥施用的面源污染造成的資源環境逆差看,實際上玉米、大米以及蔬菜貿易造成的資源環境為逆差。因此,我國長期保障糧食安全的農業出口貿易戰略承受了沉重的生態環境成本,引致了農業對外貿易的資源環境逆差,不僅阻礙了農業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也直接對農村環境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從這一視角出發,未來應進口資源環境密集型產品(糧食、畜產品、海水養殖產品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實施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相互協調的農業貿易政策。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抓住農業對外貿易政策調整機會,采取農業貿易與環境保護綜合管理措施解決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二)技術標準與環保標準貿易壁壘的提高
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一方面,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業生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等現代工業性農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的不合理處置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品質所造成的污染。全國耕地的17.5%受到了農村工業污染而被破壞。這些污染破壞的耕地意味著一億多農民生計受到威脅。土壤污染不僅影響了糧食的產量和質量,也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損害了國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為了出口創匯,將傳統糧食生產轉向有利于創匯的經濟作物,如煙草、蔬菜、水果以及園藝產品,從而改變了農業生態環境。金融危機后,國外綠色壁壘的波及、仿效和擴散效應越來越明顯,不斷對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出新挑戰。日本進一步修訂《肯定列表制度》,并在2010年度進口食品監控計劃中,增加1600個監控檢查樣品;農藥殘留檢測涉及的農產品由130種增至135種,被檢測允許存在的殘留農藥由724種縮小到229種,農藥殘留標準由9000個增至2.8萬個,這意味著進入日本市場的農產品幾乎不允許存在任何農藥殘留。韓國自2010年6月1日起,對進口水產品實施6種藥物殘留檢測。歐盟通過《歐盟新型食品修正案》及多項技術標準,并自2010年1月1日起實施《反海洋漁業非法捕撈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美國2009年食品安全加強法案》也已陸續實施。此外,碳關稅、勞工標準、動物福利、環境標準等正逐漸成為新的貿易保護形式,出口門檻的提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逐步惡化的農產品貿易環境,阻礙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更加劇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狀況的形成,使我國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出口的空間越來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