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政治外交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政黨的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主要政黨對思想理念、政策主張和政治實踐的反思與調整加快,著手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發展謀篇布局。當前,世界政黨呈現幾個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
1、政黨意識形態逐漸“中間化”。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的突出特點是左翼政黨右傾化,右翼政黨左傾化,主流政黨日益大眾化,乃至于“全民黨”的出現。發達國家一些保守黨和社會黨淡化傳統的貴族政黨或工人階級政黨色彩,進一步向中間階層靠攏。這是各國政黨適應競選政治,最大限度地爭取支持和選票的必然。西方一些主要國家的中間階層群體的數量不斷發展、壯大,整個社會結構呈現出中間變大、兩頭趨小的發展態勢,且中間階層的成員身份日趨復雜和多元化,世界各主要政黨所依存的社會基礎隨之發生改變。為了爭取更多民眾的支持和爭取選民的投票,傳統的左、右兩大政黨都在逐漸向中間靠攏,并不斷淡化自身的意識形態色彩,開始對自己一些較激進或極端的傳統政策與理論綱領進行革新與修正。他們越來越多地依據形勢發展需要而非意識形態來決定政府政策,以實用主義態度來解決目前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因為選民主要不是以政黨的政治分歧和理想主張作為選擇標準,而是越來越多地以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及其他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政黨當政的業績作為投票選擇的依據。因此,政黨競選綱領必須更加突出經濟因素以贏得選民支持。
2、各類政黨更加關注發展和民生問題。金融危機期間及之后,各國不同社會利益群體更加重視對自身利益的維護,對執政黨推行的各種恢復經濟、緩解政府施政壓力的舉措往往作出情緒化反應,只要執政黨實施的改革損及自身利益或者短期內未見效,就予以反對和抵制,“全民黨”在政策舉措難以顧及全社會各方面利益的情況下,往往不得不在推行改革、顯示政績以及滿足不同利益群體訴求之間搖擺,以求減少社會對抗,爭取大多數支持。2008年下半年以來,多國主流政黨加強朝野對話、社會協商,力求在刺激經濟、加快復蘇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共識。同時,一些非主流小黨也更加關注就業、福利、社保、工資和社會救助等議題,并積極倡議、聯合行動,對政府政策施加影響。特別是這次伊斯蘭國家的動蕩,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民生凋敝、百姓貧窮。
3、大國主流政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態勢更加明顯。由經濟全球化所引發的大量的全球公共問題可以概括為“全球治理”問題。“全球治理”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金融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生態危機、人道危機、食品安全、疾病防治、跨國犯罪、遏制毒品、恐怖活動、信息滲透、民族矛盾、消除貧困、環境保護和核危機等問題,這些問題一個國家或一個國家主流政黨難以單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主流政黨著力展示“全球視野與政治責任感”。發達國家主流政黨高調關注金融和經濟體制機制變革,對環境、氣候、能源、反恐、安全等議題施加影響,呼吁國際社會責任共擔,并相互呼應、協調立場、聯合行動。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主流政黨則謹慎回應、積極參與、適度妥協,主張擴大本國在國際多邊組織及活動中的影響,提升國際地位,參與國際體制機制改革進程,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
4、政黨運作呈媒體化傾向。借助信息革命的東風,大眾傳媒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政治的核心主體———政黨的生存方式與運作模式,政黨與媒體的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以往,政黨宣傳活動多依賴于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隨著大眾傳播作用的日益凸現,政黨與民眾的溝通越來越依賴于大眾傳媒,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兩種傳播形式逐漸萎縮。政黨領袖選拔注重候選人的媒體形象,候選人應具有較好的外在形象、政治才能、學識、品行等個人素質,同時應熟知媒體的報道方式與運作的邏輯,且能不受媒體操縱而能成功利用媒體為己服務。政黨的媒體化發展傾向,導致政黨逐漸從群眾性政黨向精英政黨轉變,政黨直接從“綱領黨”向“選舉黨”的轉變。在選擇領導人方面,發達國家一些主流政黨適應國內社會結構變遷以及媒體社會發展趨勢,著力選擇具有個人魅力并受到年輕人歡迎的領導人。
5、歐洲大陸政黨民粹化發展引起關注。在社會支持群體不斷萎縮的情況下,不少政黨著力向傳統政策主張回歸,以穩固基本支持面。近期以來,阻止產業海外轉移、保障本國就業、保護傳統產業、反對外來移民、地區自治等,成為不少政黨高調“炒作”并用以自我標榜的議題。一些政黨擱置政治理想,縱容甚至利用民粹主義吸引選民的注意力,取悅選民的傾向十分明顯。民粹化的傾向又導致了極端派政黨死灰復燃,得到發展空間。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后,歐洲國家的經濟持續惡化,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成為極端派謀求政治利益的有利武器,他們在宣傳中將經濟和社會問題歸咎于歐洲一體化進程和外來移民,贏得了一些激進的失業和社會底層民眾的支持。可以說,就像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滋生了法西斯主義一樣,當前的金融危機也在助長極端派的蔓延。法國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勒龐)、德國的共和黨、意大利的北方聯盟、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等等這些世界政黨政治中的這種逆流,值得世人警惕。
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對世界政黨政治的影響是全方位和深遠的,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全球社會分工的深入發展。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貿易分工體系,多數發展中國家被動承擔了一些分工,我國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出口銳減,沿海地區大量工廠倒閉,大批農民工返鄉,這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受金融危機沖擊的群體往往把自己失業、遭受的不公、對國家政策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恐懼轉化為對黨和政府的懷疑,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同時,全球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必將導致國際國內階級關系的同時變動,引起執政黨代表對象的重大調整,從而對執政黨產生沖擊。二是經濟全球化引發的貿易摩檫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近年來,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由此產生的貿易摩擦在全球范圍內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各國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設置了更為嚴厲的外貿條件,以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更為嚴重的是,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把自己國家的問題轉嫁到別國頭上,屢屢逼我國匯率升值。這對我國穩定外需的方針發生了明顯的沖撞,加大了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難度。這些考驗,最終都集中在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身上,集中在黨的執政能力上。三是全球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生態環境、恐怖主義、疾病疫情、跨國犯罪、移民問題等更加突出,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問題越來越深地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使黨時常面臨“非傳統社會治理因素”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必然要求國與國之間密切合作,對全球問題進行跨國共同治理,從而對執政黨產生沖擊。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多個發達國家的極端政黨大肆炒作移民問題,夸大外來移民對本土勞動力形成競爭和引發文化沖突的負面影響,煽動社會對立情緒,挾持著一些執政黨被迫采取保守政策。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跨國婚姻、禁毒防艾、恐怖主義等等全球治理問題,都需要我們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