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科學實驗。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加強和改進生物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在實驗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和改進。
一、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抓好常規實驗。教師常做實驗,本身就是對講述式教學方法的改變,親眼所見的實驗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活的影像,終身不忘。教師常做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改變教育中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弊端。例如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你有什么辦法判斷這個污點是在物鏡上還是在目鏡上?學生感到難度很大,于是我讓他們做了個實驗:先在目鏡上制造一個污點,讓學生轉動目鏡觀察,發現視野處的污點跟著移動;擦去目鏡上的污點,在物鏡上制造污點。讓學生轉動目鏡觀察,發現視野中的污點沒有跟著移動。學生清楚的看到了整個過程的變化情況,這樣做形象、直觀效果顯著。
2.務求有創新。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創新學習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養訓練的結果。例如觀察青蛙的結構,用蟾蜍代替青蛙,既不怕青蛙跑了,又讓學生消除了平時對蟾蜍的害怕心理。在研究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做出反應時,用草履蟲做實驗。用甲乙兩塊載玻片,分別在載玻片的兩端各滴一滴草履蟲培養液,并使兩滴培養液連通。當在兩塊載玻片右側培養液的邊緣分別放一小粒食鹽和一滴肉汁時,分析可能出現的現象以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現象是草履蟲背離食鹽的方向移動;草履蟲向肉汁的方向移動。原因是食鹽對草履蟲來說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鹽粒的一側的草履蟲要逃離,游到沒有鹽粒的培養液中;肉汁對草履蟲來說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沒有肉汁一側的草履蟲會游到有肉汁的培養液中去。結論是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3.實驗包含著豐富的技能訓練。這里的技能不單純指操作技能,更需要的是科學探究方法技能,因此要特別強調如控制變量,設計對照量的檢測,數據的整理,以及書寫實驗報告等技能,教材中除了各個實驗活動和探究活動外,還專門設置了技能訓練的欄目,也旨在強化科學方法和技能訓練。也可以說和過去實驗的要求重在驗證有顯著的差別。
二、實驗教學應圍繞新課程理念進行
1.實驗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新課程標準提出關于“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在實驗教學中也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倡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知識的構建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除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實驗教學中,既要體現知識能力目標,還應體現情感目標,決不能將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
2.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新教材的實驗教學充分強調過程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在實驗教學中引入“實驗設計”。設計實驗的過程就是在重視訓練常規思維的同時,更重視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從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即善于多解,求異、求新,富有靈活性、創造性。學生在這種實驗創新探究的過程中,表現最活躍,學習積極性高漲。科學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讓學生走進實驗室,為科學探究創造條件
新課程著力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以實驗活動為手段,自己設計實驗,選擇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活動,總結規律,得出結論。允許學生到實驗室補做或復習尚未熟練的實驗內容。在開齊課本實驗的前提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家庭小實驗和課外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實驗。記錄現象,并查閱資料分析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活動課實驗不受教材限制,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活動。允許部分有余力的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以滿足求知欲,并進一步發展實驗探究能力,從而提高科學素養。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實驗室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實驗來加以解決培養實驗能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要圍繞問題進行解決,依靠已有的知識。對問題可能的答案進行猜測,提出假設。然后依據假設,設計實驗并完成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如在學習莖的內部結構后,學生針對在給植物周圍的土壤澆水施肥時,土壤中的肥料是怎樣運送到植物全身的?葉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又是怎樣到達根的?莖起的什么作用等等問題進行了大膽的探究創新。
總之,生物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好實驗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新課改進行,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