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更加重視實驗環節的教學工作。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加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認真準備實驗器材,精心設計具體步驟
每次進行實驗教學之前,教師都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根據實驗要求,認真準備實驗器材,精心設計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的目標、內容、過程、重點以及難點。實驗之前,教師要設計好實驗流程,要求學生準備好實驗中所需要的器材、設備、藥品等實驗材料,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同時,要根據課本要求準備實驗所需的標本、幻燈片、掛圖等輔助實驗用品,例如:在觀察“蠶豆葉組成”的實驗中,教師應確定好實驗重點是觀察葉片的結構,而不是制作蠶豆葉切片,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學生制作切片的時間,不能因此耽誤觀察時間。為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課前就將需要觀察的切片準備好,以便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觀察。這樣一來,也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制作時間。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科學實驗態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在動機是激勵人積極行動的主要動力。因此,作為生物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標,促使他們自發產生學習生物實驗的內在動機,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初中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對生物實驗存在陌生感,所以對于實驗教學造成了以下兩種困擾:一是學生僅僅認為生物實驗比較新奇、有趣,缺乏應有的科學態度;二是有些學生認為實驗并不是升學考試的主要科目,因而并不重視。這兩種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給教師組織實驗教學帶來一定困難。所以,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不但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還要告訴學生生物實驗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其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以加強學生對生物實驗的重視。例如:在操作顯微鏡時,可以列舉生病就醫的例子,如果病人被初步診斷為貧血或癌癥等疾病時,除了需要醫生進行看、查、問以外,還需要利用顯微鏡進行生物實驗,針對病人的細胞切片進行科學的病理診斷,才能最后確診,如果沒有嚴密的科學儀器,有可能對病人形成誤診,所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此外,還可以給學生介紹顯微鏡在工業以及農業等各個方面的應用,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促使他們樹立科學的、積極的實驗態度,立志克服學習過程中的一切困難。
三、充分利用現代設備,彌補實驗不足
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受到器材、環境、藥品等條件的限制,導致實驗無法順利進行以致達不到預期效果,此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幻燈片、視頻資料等現代化設備實施教學補充。例如:在教學“單細胞生物體”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草履蟲”的相關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觀看;又如:在進行“模擬保護色形成”的實驗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保護色”的Flash課件,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保護色的相關知識。
四、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驗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實驗結論都是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加強實驗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完“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生命的探索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有助于理解實驗原理的生活化實驗,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如引導學生探究“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蘋果的保鮮時間最長?”首先讓學生自主討論,以確定影響蘋果保鮮的因素,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針對這些因素設計實驗步驟,學生經過研究設計了以下三種不同條件下的實驗方案:①低溫和室溫條件;②隔絕空氣與不隔絕空氣的條件;③干燥與濕潤的條件。通過學生的積極探究,最終得出科學的保鮮方法:低溫、隔絕空氣、濕度適宜。貼近生活實施實驗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與實際生活中,也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實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要想進一步提高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效果,必須要在今后的實驗教學中進一步革新教學觀念和方式,用各種新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