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通信技術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里,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很多人都束縛在土地上,加上交通工具的限制,人們的互動圈很小。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不斷地進行互動,形成了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社會關系網絡,這就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熟人社會。隨著手機這樣的現代通訊技術的出現,原有的地域、時間的限制都被打破。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互動。手機,成為互動的關鍵,在關系的建立,認同的實現上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1手機是建立聯系的橋梁
初級群體定義是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系的社會群體。群體內的成員需要在接近的地理空間上長時間的接觸才能形成。大學是一個面積不大,但是空間結構復雜的地域。由于建筑密集,社會功能多樣,且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同寢室的人雖然空間接近,但也缺少互動的機會。而有了手機以后,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其他室友,其他室友有什么活動也可以通知到自己,大家互動的機會就大大增加。雖然像在一起吃飯、打球等這樣的活動很普通,但卻是很好的了解他人,培養情感的關鍵。而他們在平時都是自己忙自己的事兒,有活動時聚在一起,他們的交往都很自由,沒有強制性的制度約束,這能幫助同學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
2手機能幫助同學找到交集,強化原有的關系
在大學里,學生有著很多空閑時間,無論是在課間還是在路上,手機都成為他們解悶的好幫手。手機不僅滿足了個人的需求,還可以培養不同個體之間共同的興趣愛好。如一個寢室的同學,以前沒有多少共同的興趣愛好,通過手機網絡這個平臺,他們找到了相同的興趣,比如電子小說。從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出,在飯后課余,大學生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出去追追打打,更多的是坐在教室里談論一些新聞,而手機則是這些信息的一個源頭。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媒體即資訊。”集傳統媒體之所長的新型媒體——手機,正改變著人們的互動方式,強化著人們的人際關系。
3手機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話語體系,尋找新的認同
隨著現代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的爆炸生產,改變了原有的知識習得和傳承方式,不再是單項的由上向下,更多的是上下之間的相互學習。對于一些新興事物,青年人更具有學習優勢。現在的青年已經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亞文化,而有較高學歷的大學生更是很多新文化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就“給力”一詞,作為2010年最流行的詞語之一,而這個詞原先更多的被青年人使用。有一個同學原本不太關注流行元素,對其他的流行事物不太感冒,通過與同學的短信互動,她學會了運用“給力”一詞。手機以它及時、快捷等優點,幫助傳遞流行詞語,大學生用流行詞語去建構起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而這樣的話語也是他們情感交流的必要元素。
4手機通訊幫助大學生社會化,建立朋友圈
大學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社會化的過程。在大學的生活中,需要學會獨立和與人相處,在目標多樣、價值多元之間進行選擇。這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手機出現以前,人們之間的互動都是面對面的。這也是人們之間建立起信任的基礎。而手機的橫空出世,讓天涯咫尺成為可能。從進入學校以后,學生就一直在經歷著陌生到熟悉,熟悉到分別的過程。手機的出現,讓這樣的煩惱消失了。手機的出現改變原有的聯系方式,只要有個號碼,就很快能聯系上,而且隨著手機收費的降低,人們之間會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方式。節假日的祝福短信,維系著你與遠方的朋友間的友誼。
5結論
大學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區域。由于學生身份和年齡的特殊性,他們之間以平等的地位進行交往,生活來源大多是依靠父母或親人,大學生需要與父母等親人保持強關系,而在經濟上與其他同學較少發生利益沖突,同學都很看重他們之間的情誼,他們在日常的交往中培養起牢固的感情,且在自己的群體內建立起認同,學會與人相處。手機作為一個通訊工具,很好的發揮了它的媒介功能,幫助大學生之間建立起了復雜的聯系,不斷創造和傳播著流行元素,構建起大學生的話語體系,促進了大學生的社會化。而手機作為溝通現實與虛擬的平臺,擴展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圈,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互動和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父母等親人為強關系,其他同學、朋友為弱關系的綜合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