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語相關
摘 要:本文就意象圖式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及作用進行了四個方面的探討:(1)意象圖式在語言認知中的應用;(2)意象圖式在介詞釋義中的應用及對解釋介詞各項意義由來起到理據作用;(3)意象圖式在解釋一詞多義現象中的應用;(4)意象圖式在其他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通過上述探討,我們將對該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及作用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
關鍵詞:意象圖式;語言認知;應用
一、引言
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這一概念是Lakoff & Johnson(1987)將心理學術語“意象”和“圖示”結合并引入到認知語言學中的,被認為是為整個概念系統提供了體驗基礎。該理論發展至今已成為認知語言學的支柱性理論之一,并逐步引起廣泛的重視。意象圖式理論是指人們在與外界互動中,通過與空間的感知交互和使用物體等活動,逐漸在意識中形成的反復出現的、具體的、簡單的、有直接意義的結構,表現為完型感知、心理意象、和動覺,是人們理解事物和進行抽象思維的認知基礎。基于該理論在認知語言學研究中的基礎性地位,本文以意象圖式的定義及相關特點為依托,從四個方面探討其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及所起的作用:(1)在語言認知中的應用;主要闡釋意象圖式在形成概念、獲取意義、表達語言等一系列認知活動的應用及所起到的橋梁作用;(2)意象圖式在介詞各項釋義中的應用及對解釋介詞意義由來起到的理據作用;(3)意象圖式在解釋一詞多義現象中的應用,即用一個領域的意象圖式來理解另一個領域的概念;(4)意象圖式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研究,如在描寫句法構造中的作用和在兒童概念習得方面的作用等。通過上述探討,我們將對該理論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產生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
二、意象圖式理論的定義及特點
意象圖式理論自1987年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國內外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并且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論述(Lakoff, 1987, 1990; Johnson, 1987; Langacker, 1987; Mandler, 2004; Li, Thomas Fuyin, 2007)。使用較為廣泛的定義見于Johnson的著作《思想中的身體》(The Body in the Mind),Johnson (1987: xiv) 認為:意象圖式是在我們感知互動和運動程序中產生的一種反復出現的、動態性的式樣,并為我們的經驗提供連貫性和結構性[1]。該概念強調了以下四點:第一,意象圖式來自人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和互動中。當人們與外部世界發生各種互動關系時會在大腦中形成各種直接的、簡單的、反復出現的樣式,這些樣式就是意象圖式。這說明意象圖式具有體驗性,是主客觀互動產生的結果,既具有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又具有客體的客觀存在性;既有主體產生的生理基礎,又有客體帶來的物質基礎。第二,意象圖式主要是在感覺和知覺互動體驗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連續的、具有相似結構的模式,存在于概念產生之前并獨立于概念。這種意象圖式與特定的環境無關,因此具有無意識性。第三,意象圖式是在人們的視覺、動覺經驗中獲得的,融合了某些信息的多樣形態結構,即圖示化格式塔(schematic gestalts),這種圖示化格式塔獲取了感覺運動經驗中的結構,并融合了其他信息和多種模式。第四,意象圖式為我們理解抽象概念、構建意義、做出推理提供了結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規則性等特點。然而,隨著對認知科學研究的深入,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意象圖式的概念提出了質疑,并產生了爭議。Hampe的論文集《從感覺到意義: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收錄了不同學者(Turner, Johnson, Grady)等對意象圖式理論的最新闡釋(Hampe, 2005)[2]:如Clausner 和Croft(1990)曾提議將意象圖式定義為意象圖式域,因為很多域矩陣的事件發生分布標準可以被認為是這一確定動作通過充分、必要標準的投射。由此可見,對意象圖式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和前景。
三、意象圖式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
3.1 意象圖式在形成概念和理解意義中的應用及作用
由于與喬姆斯基倡導的轉換生成語法(TG)在哲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上存在不同,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研究理論及研究結果。認知語言學家關注現實經驗對客觀世界的作用,人的經驗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以及這些方式是如何在語言結構中加以表征的。認知語言學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揭示語言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并提出最終目的是解決客觀世界、認知主體及意義形成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形成范疇、理解概念、進行思維、獲取意義等一系列復雜的認知活動中,意象圖式為其提供了心理圖畫和框架模式,是聯系感知與理性的橋梁。人類通過意象聯想,在大腦中形成關于外界世界的心理世界,并將其分類,形成一個個在屬性上具有相似性的范疇,進而建構概念和意義。一旦獲得意義,將其用符號的形式固定,也就形成了語言。所以,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研究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意義是如何獲取的,這也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而意象圖式是在構建和表達關系概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概念形成的心理基礎,是用來描述和解釋語言意義獲取的基礎理論。
3.2 意象圖式在介詞中的應用
意象圖式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到語言研究的多個領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該理論被用得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在介詞研究方面,尤其是空間方位介詞。人體作為一個具有空間結構的三維容器,在與外在世界接觸時會產生不同結構的空間關系,如上—下關系、前—后關系、里—外關系、部分—整體關系、起始—終點關系等,意象圖式正是建立在這些空間結構之上所形成的具體的、直觀的圖式。由于介詞一般表示空間位置、空間關系或人與外部空間形成的空間關系,因此利用空間關系形成的意象圖式及其變體分析介詞,可使介詞習得有直觀的認知理據。而且運用射體和界標的關系來描述空間方位介詞為區分意義相近的方位詞提供更好的解釋依據。因此,意象圖式對以空間結構為主要特征的介詞有較強的釋義作用。如:Brugman (1981)通過幾何圖式對介詞 “OVER” 進行了分析。Lakoff (1987: 419-440) 借助于意象圖式理論分析了介詞“OVER”并歸納出了幾種主要意象圖式,并指出各種意象圖式突出了不同的射體、界標及所經過的路線,這三者能顯示各種相對位置、形狀、尺寸、維度等信息[3]。Taylor (1995: 110-114) 依據始源-路徑-終點意象圖式對“OVER” 進行了分析,并把over 表示的主要意義歸結為四大義從:1) 射體位于上方;2) 射體與界標之間具有覆蓋關系;3) 標示弧線運動;4) 路徑的終點[4]。Beitel, Gibbs 和Sanders (2001:241-259) [5]從體驗的角度研究了空間介詞“ON”的多義性。他們的研究假設是:空間介詞on 的各種物理和引申意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作為身體感知動覺(sensorimotor) 和感知經驗及其相互作用結果的力-動態意象圖式和感知意象圖式所激發的,并且這些意象圖式是以系統方式相互聯系的;如意象圖式“支撐”(SUPPORT)、“壓力”(PRESSURE)、“約束”(CONSTRAINT)、“覆蓋”(COVERING)、“可見性”(VISIBILITY)可激發on的許多物理用法和比喻用法。他們用三個實驗證實了介詞on的語義拓展不是任意的,而是主要由以上五個意象圖式的隱喻延伸和轉喻延伸實現的。Goddard (2002:277-291)隨后分析了介詞 “ON”的意象圖式及各種語義關系。可見,在介詞的習得中,將介詞的基本時空意義作為核心義項,利用意象圖式進行具體、直觀的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習得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