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行業經濟
摘 要:紡織業是鹽城市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全市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當前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用工和融資成本不斷攀升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紡織業庫存居高不下,產銷利增長形勢不容樂觀。此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技術裝備相對落后、龍頭企業支撐作用薄弱以及產業配套功能不健全也制約著紡織業的發展。據此,本文還對如何促進鹽城市紡織行業穩健運行、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紡織行業 運行 制約因素 對策建議
紡織工業是鹽城市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在全市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止2010年末,全市規模以上紡織企業904家,擁有350萬紗錠,全年紗產量85.2萬噸,布11.54億米,生絲19649噸,絲織品1468萬米,服裝30143萬件,化學纖維11.82萬噸;2010年,全市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出口創匯總額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的21.7%、18.5%、 23.9%;全市紡織行業擁有省級技術中心6個,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個,有21個產品獲得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有4個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一、2011年以來鹽城市紡織行業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產銷效增長低于整體工業增長。全市紡織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6.9億元,實現銷售452.7億元,實現利潤1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25.4%、41%,但分別比整體工業增長低8.9、5.3、4.5個百分點。
(二)主要經濟指標增長一路下滑。今年來,由于棉花價格的波動,從2月份起,全市紡織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同比增長率一路下滑。全市1-6月全市紗產量3.6萬噸,在今年紡紗產能提高10%以上的情況下,產量同比基本持平;重點棉企僅開啟白紗產能的70%左右,而中小企業不足50%。1-6月紡織行業實現全口徑開票銷售190.8億元,同比增長29.8%;若剔除價格因素,則行業實際銷售僅為去年同期的60%。
(三)庫存居高不下,企業潛虧嚴重。上半年棉價高起高落,導致下游客戶謹慎采購而不愿多下單、下長單,同時成本擠壓外銷訂單大量流失。春節過后市場交易一直較為清淡,往往是有價無市,即使往年接單旺季的二季度,企業銷售也難有起色,并且賒銷情況增多,與去年同期客戶上門排隊等貨、現金提貨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企業庫存居高不下。2011年6月末,全市紡織業產成品庫存達20.6億元,比同期、比年初分別增長61%、37%。同時,由于棉價下跌造成企業潛虧嚴重,如江蘇雙山集團公司僅前期購進高價原料一項,就潛損1200萬元,是1-6月份利潤的2.4倍。許多棉紡企業將前兩年賺取的利潤全部賠了進去。
二、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的主要因素
目前,紡織行業經營面臨產銷增長下降、企業產成品庫存居高不下、盈利增長下滑甚至虧損等問題,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的主要因素是:
(一)棉花價格高幅波動。受棉花供需不平衡和充裕流動性等因素的影響,棉花價格在過去一年中屢創新高,今年1-2月棉價延續了去年以來的攀升行情,達到三級標棉現貨價3.15萬元/噸的歷史最高點;3-4月隨著市場走淡、日本強震影響,標棉在2.7-3萬元/噸的高價位上保持寬幅震蕩行情;5月份,由于國際油價大跌、棉花中間商拋庫等利空因素,棉價呈現加速下探行情,當月每噸下跌超過3000元,跌至2.4-2.5萬元/噸;進入6月份,棉價基本延續了下跌行情,最低降至2.3-2.4元/噸,但跌幅收窄并出現小幅回升,目前棉價基本穩定在2.4-2.5萬元/噸,較前期高點下降25%。棉花價格下跌帶來棉紗價格一下跌,目前32支普梳價格為3.3-3.4萬元/噸,比前期高點下降達1.1萬元,高出棉價跌幅高出3000元。棉花價格的高幅波動,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一是棉價上漲時,棉紗價格上漲小于棉花的上漲,棉花價格下跌時,棉紗價格的下跌遠遠超出棉花價格的下跌,雙重擠壓企業的利潤,同時,前期企業高價購進的棉花和現有的產品庫存造成潛虧;二是受“買漲不買落”心理的影響,造成企業銷售困難。
(二)企業用工矛盾突出,用工成本上升。集中表現在近年來經濟發展提速對用工需求的急劇增長和當前全市勞動力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據調查,全市工業缺工約為3.5萬人,中小企業缺工面超過90%,其中紡織行業缺工約占30%,達1萬人左右。同時,用工短缺已成為常態化、多領域、結構性的矛盾,缺口類型已從技工短缺向普工、技工雙短缺轉變,缺工崗位已由制造、研發向管理、銷售等環節擴展。工人管理也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工人由于其他企業工資價碼高,往往單方面突然毀約,給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分析原因,一是勞動力供給增量減速,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缺工將呈常態化;二是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近來來經濟發展較快,導致勞動力大量回流;三是勞動力就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從事服務業的勞動人口逐年增多,尤其是80后、90后擇業觀念發生轉變,寧可放棄收入較高的傳統制造業崗位,而選擇相對輕松的服務業崗位,造成結構性“用工荒”;四是同行間互相“挖人”,造成職工流動性較大。企業用工難同時帶來企業用工成本的上升。據對60戶紡織企業調查,今年1-6月份,工人人均實發工資同比上漲了13%。
(三)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增加。一是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少。紡織企業上市融資仍為空白,風險機構的投資也處于起步階段,投資很少,少部分企業向民間融資,但由于利率高而主要用于短期周轉,企業主要依賴金融機構融資。二是銀行貸款增長少。今年以來,受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金融機構信貸信貸總量增長力度不大。紡織業屬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競爭激烈,且節能減排壓力大,銀行信貸審批相對較嚴,同時,不少紡織企業科技含量較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不足,擔保、抵押條件不足,銀行對紡織企業發放貸款更為謹慎,造成紡織企業貸款增加較少。2011年6月末人民銀行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數據表明,紡織業貸款余額僅比年初增長3.3%,其中中小紡織企業比年初增長1.05%,遠遠低于全市短期貸款增長10.8%和制造業貸款增長10.2%的水平。企業不僅存在融資難現象,而且融資成本提高,財務負擔加重。一是銀行貸款利率標準數次提高。2011年以來,人民銀行3次提高存貸款利率,以一年期貸款為例,上調后年利率為6.56%,如上浮10-30%,年利率達7.216-8.528%,民間借貸的利率也水漲船高,有的民間借貸月息高達4%左右,折合年息達48%。同時,相關融資費用也居高不下。目前,中小企業每辦理一筆抵押貸款,抵押物需經評估、登記、公證等程序,房屋評估需交評估額4‰左右的費用,土地評估需交評估額1‰左右的費用,如果在兩家以上金融機構貸款還須重新評估。有的銀行要求企業交存貸款金額20%左右的保證金,企業實際拿到手的只有貸款金額的70%左右。6月末,人民銀行監測的10戶紡織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利息支出同比增長31%,財務費用支出同比增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