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高職語文由于所處的教育層次特點,難以脫開實用性而言他,否則,高職語文將不可避免地遭遇無以生存的尷尬。但如果一味地強調實用性而忽視語文教育本真的人文性屬性,語文教育也難稱成功。如何在實用性和人文性之間找到一個利益最大化的平衡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是探求的主要內容。
一、現實條件下高職語文的實用功能解構
1.高職語文地位的邊緣化。主要表現為:其一,學校不重視,課時萎縮,甚至視之為可有可無的課程加以取締;其二,學生不重視,逃課、不聽講現象較為普遍;其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落后,或停留在“課本、黑板、粉筆加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手段層面上,或只在電化教學上做表面文章;其四,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評教反響差;其五,教師隊伍波動較大,許多骨干教師不再“重操舊業”,投向了公關、交際類等實用性課程。
2.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被迫走了極端。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以高職理論教育適度、夠用為準則,單純在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應用性、服務性上做文章,一味追求功利效果,導致教育功能在人文教育、素質教育上的缺失。其直接結果:一是服務就業的口號大行其道。“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成為時尚,語文教育被置于為專業課服務、服從專業課的位置。相應的,與專業學習、技能學習聯系緊密的相關選文備受青睞,而涉及倫理道德、文化審美的選文少人過問。二是基礎變專業的做法盛行一時。如商務類專業,語文披上了商務實訓的外衣。大張旗鼓地以應用文學習和寫作作為專業技能,確實保住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地位,殊不知卻失掉了其本質屬性。三是語文能力發展不平衡。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的四個要素,但在能力本位思想的引導下,原本均衡發展的四個要素卻出現了嚴重的傾斜,標志著公關能力的“說”“寫”被置于最為突出的位置,而“聽”“讀”能力則鮮有問津者。加之普通話等級考試是繞不過去的“有用”門檻,加劇了語文能力不平衡發展的景象。
二、高職語文的本真功能訴求
作為學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報告中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人”,即全面發展的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就是對教育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當然,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教育在師資、學生基本素質、知識儲備、辦學條件等方面均無可比性,再加上高職教育注重技能培養,高職語文必然呈現出獨有的自我訴求。
1.就高職語文的本質屬性而言。高職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人際交往的媒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顯著特征,在高職語文中,應著重體現這些特征。
2.就高職語文地位而言。高職語文是一門處于特殊地位的學科,既有別于高中語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相比,高職語文更應注重學生的語文興趣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字正確運用的同時,提高技能水平和文學修養;與大學語文相比,高職語文在層次上相對較低,應弱化理性思辨的內容,突出其實用性價值。
3.就高職語文習得的對象而言。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知識的認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顯薄弱,學習習慣和語文基礎也有不小差距。學生各項語文能力欠缺,突出表現在:實用文體寫作格式不清,用語不準確;課外閱讀量不夠,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古漢語和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含糊不清等。
三、高職語文的功能建構
在高職課程“短平快”特點和注重能力培養、突出實踐性的前提下,高職語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應該是:一方面通過文學欣賞、美感熏陶、思維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應變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應用文寫作、普通話訓練,提高學生文字理解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服務于職業需要。當然,高職語文不能也不應該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發育,要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情操,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在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努力發掘語文工具功能的同時,要發揮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健康人格,體現人文價值方面的作用。高職語文應具備如下功能:
1.職業能力養成功能。這是高職語文的立足之本,主要有專業功能,如文秘專業的應用文寫作、傳媒專業的新聞寫作等;證書功能,如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等;服務功能,如旅游專業的演講、部分商務專業的繁體漢字等。
2.綜合素質提高功能。其遠遠超越通識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審美功能、寫作功能、應變功能、交際功能和創新功能。開闊的眼界、活躍的思維可以促成這一功能。
3.人文精神發育功能。這是“人”的培養功能。主要有體察社會功能、感悟人生功能、明辨是非功能和發展個性功能。
四、打造興致盎然的高職語文
1.在語文的工具性上做文章。讓學校和學生覺得語文“實用、有用”,引起重視和興趣。工具性是高職語文的立足點,無論是高職教學的從事者,還是高職語文課本的編撰者,都要對高職院校課程深入把握,努力找出語文最具說服力的理由,使其成為高職院校廣大學生的手杖,寓教于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把重點放在語言運用上,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帶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社團活動和交際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語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動豐富的語言文化,強化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