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學論文
甲魚因其肉質嫩而鮮美,口感好,富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對腸胃疾病有特殊療效,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為使廣大消費者能吃到即營養又美味十足的甲魚,蘭溪某特種水產養殖場采用循環水養殖、底泥利用、水面種青、水中混養泥鰍等措施,極大提升了甲魚品質,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其養殖模式具體如下:
一、池塘清整消毒
甲魚塘面積共50畝,每口5畝,長方形,東西走向,池底平坦、底泥厚不超過15cm,水深1.5m。池塘四周水泥結構,高出水面30cm,起防逃墻作用。池邊用優質光滑石棉瓦搭建食臺。池塘使用前7天,用生石灰100kg/畝~200kg/畝化漿全池遍灑,徹底清塘消毒。
二、生物鏈、生態環保設施設置
(一)底泥利用
底泥是甲魚冬眠、棲息和躲避敵害生物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各種致病菌發生、發展和傳播蔓延的溫床。一個養殖周期結束后,排干池水曝曬消毒,使底泥徹底氧化分解,并挖出過多底泥。挖出的底泥平鋪于塘埂,作為果蔬的種植基,果蔬收獲后作為甲魚的青飼料。
(二)水面種青
黃菖蒲、美人蕉等根系發達,花形美觀,能吸收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質,是天然的水質凈化器,同時也是天然的環境美化使者。在甲魚池中聯排種植黃菖蒲、美人蕉等不僅有利于凈化水質,美化環境,同時還有利于甲魚隱藏、曬背、乘涼等。6月份,以水生植物專用浮排作固定基,水面聯排種植黃菖蒲、美人蕉,每畝水面種植60m2。當生長過密或有死亡植株時及時撈出或補種,以保持一定的數量。
(三)水中混養泥鰍
泥鰍為雜食性動物,攝食有機碎屑、浮游生物等,在甲魚池塘中混養,不僅可以利用散失的甲魚飼料,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而且泥鰍自繁能力強,能為甲魚提供大量天然鮮活幼體餌料,對增強甲魚免疫抗病能力,提升甲魚品質具有積極作用。
(四)養殖水循環利用
水質是影響甲魚生長和健康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環境因子。水質惡化時病毒和細菌會大量滋生,導致病害發生,養殖失敗。為防止病害,確保安全生產,在甲魚的養殖過程中,實施養殖水循環利用,不僅有利于甲魚健康養殖,提高甲魚品質,而且有利于節約水資源,實現環保低碳養殖。循環水處理具體工藝流程。三、放養密度與方法4月底水溫上升到25℃以上時,實行以甲魚為主,泥鰍為輔的外塘生物鏈生態混養:甲魚規格0.25kg/只,放養密度4只/m2,泥鰍規格5cm/尾~8cm/尾,放養密度75kg/畝。
四、飼料選擇與投喂
選用蛋白質含量40%~45%的甲魚無公害全價配合飼料,投喂時添加10%~15%新鮮果蔬與2%~3%的優質植物油,加水與飼料均勻混合,加工成顆粒飼料。日投喂量為甲魚體重的2%~2.5%干料,每日兩次:上午9:00,下午6:00。剩食減量,缺食添量,陰雨天適量減投。
五、水質調控
水質以肥、活、嫩、爽為最好。水質過瘦,甲魚易患水霉病,水質過肥,水體易泛濫藍綠藻,影響甲魚品質。水質調控以水中混養的泥鰍和水面種植的黃菖蒲、美人蕉等水生動植物的生物調控及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調控為主,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水質改良劑。六、病害防治藥物的選用以不破壞水域生態環境為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每月口服大蒜素、三黃散、板藍根、穿心蓮等廣譜中草藥為主,定期適量選用二氧化氯、高氯碘、溴氯海因等鹵素制劑進行水體消毒為輔。在梅雨季節、白露節氣溫差較大的季節適時選用碘合-低聚糖、泡騰C、Vc等抗應激劑,確保健康、安全生產。
七、效益
(一)產出
甲魚、泥鰍在10月底干塘抓捕上市,其中泥鰍采用魚溝密網拉捕和人工翻泥抓捕相結合的辦法起捕,甲魚采用干塘翻泥抓捕法。
1.甲魚:出塘規格0.75kg/只,畝產1951kg,成活率97.5%,總量97548kg,單價46元/kg,小計448.7萬元。
2.泥鰍:出塘規格0.017kg/尾,畝產193kg,總量9655kg,單價32元/kg,小計30.9萬元。產出總計:479.6萬元,畝均9.6萬元。
(二)成本
1.飼料費用:甲魚飼料56噸,單價1.3萬元/噸,小計72.8萬元,畝均1.46萬元。2.種苗費用:甲魚苗33350kg,單價40元/kg,小計133.4萬元,畝均2.67萬元;泥鰍苗3750kg,單價32元/kg,小計12萬元,畝均0.24萬元。3.水面種青費用:種植面積3000m2,單價300元/m2,小計90萬元,畝均1.8萬元,折舊費用按9萬元/年計。4.循環水處理設施費用:20萬元,折舊費用按2萬元/年計。5.池塘承包費用:50畝,0.1萬元/畝,小計5萬元。6.基礎設施建設折舊費用:100萬元,折舊費用按5萬元/年計。7.水、電、藥費用:平均0.5萬元/月,養殖周期6個月,小計3萬元。8.人員工資費用:10萬元/年。9.其他費用:3萬元/年。年成本總計:255.2萬元,畝均5.1萬元。
(三)利潤
利潤=產出–成本=479.6萬元-255.2萬元=224.4萬元,畝均利潤4.5萬元。投入:產出=255.2萬元∶479.6萬元=1∶1.88
八、討論
當前甲魚養殖一般是在高密度條件下進行,在有限的空間放養眾多的生物一定會影響養殖系統的生態。單一種類的水產品,再加上大量的投喂餌料,所產生的排泄物及殘餌,超過自然菌叢的代謝能力,使得有機物不能完全分解而積累于池底,形成底泥,并使水質逐步惡化。養殖場一般多采用換水和使用化學水質改良劑來調控水質,而排放養殖污水不僅浪費大量的水資源,并且這類污水具有很強污染性,若直接排入承接水體會引起富營養化,污染水源,惡化環境,造成嚴重后果。另一方面,養殖污水中所含有的排泄物和飼料殘渣,主要是蛋白質等有機物和氨、氮、磷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可作為植物很好的營養源。因此可通過適當的技術手段,使養殖污水得到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甲魚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