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
隨著新農合這項惠農政策的開展,極大地推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市區醫院乃至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工作量驟然加大,護士人力配置難以滿足農村患者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1]。護理人才是農村衛生工作中缺口最大、空白最多、需求最大的一個方面,直接影響著農村衛生服務質量[2]。了解護生對農村護理工作的意向及影響因素,有助于改善當前現狀。為此,我們對五所醫學類學校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老年護理工作意向的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五所醫學類學校的護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本科護生127名,大專護生163名,中專護生57名,來自農村的護生193名,來自城鎮的護生154名。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兩個部分:①護生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生源戶口所在地、學歷;②護生對農村護理職業態度認知問卷,包括是否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及原因和對農村護理工作的了解。調查以學校為單位,當場發卷,當場收卷。共發放問卷347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3份,完整應答問卷334份,有效率為96.3%。
2結果
2.1不同學歷護生對農村護理工作的意向情況:由表1可見,334名護生中只有36人畢業后或將來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僅占到總人數的10.8%;畢業后或將來不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人數為221人,占總人數的66.2%。畢業后或將來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護生中,中專護生的比例最高,占到中專護生的35.8%,中專護生次之,為7.5%,本科護生最低,僅為4.2%。
2.2畢業后或將來不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原因:由表2可見,83.8%的人不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原因是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差,而認為農村護理工作待遇差、發展空間小和工作艱苦的人數都占到百分之六十幾。不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其中一個不容忽視原因是家人的反對。
3討論與建議
3.1改革高等護理教育的培養模式。通過上面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等護理教育培養模式下培養的護生更不愿從事農村護理工作,這樣不利于農村護理工作的發展。新醫改方案明確提出,為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結構和規模,國家將加大醫學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造就大批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醫療衛生人才。為此高等醫學院校應強化面向農村需要的護理教育,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起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具有臨床經驗,主要從事農村護理管理和護理教育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應依據農村和社區的護理知識和特點有所調整,盡可能地滿足農村衛生服務的需求。
3.2培養具有農村背景的農村護理人才。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具有農村背景的護生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從中,我們也許能獲得一些啟發。我們可以鼓勵當地村民的子女,在其初中畢業后,就近在衛生學校或者職業技術學院學習3年,取得護理學中專文憑;或高中畢業后,學習3年,取得護理學大專文憑的專科教育等方式,定向為農村培養適用的護理人才。這樣既能改善農村護理工作人員短缺的現狀,又能促進就業。
3.3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一直以來,尤其是在實行醫改之前,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一直都很差。這不僅是本次調查中護生不愿意從事農村護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更是限制其他醫療衛生人才服務農村醫療衛生的原因,同時醫療衛生條件差也不利于農民方便的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為此各級部門應加大投入,積極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同時也應當適當增加從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工作者的待遇。這樣一來,將極大地改變人們對農村衛生工作的認識,有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服務于農村醫療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