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文學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及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曾經是備受矚目的顯學,也深受師生們的重視與喜愛。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時代環境的巨大變化,不斷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心態,由此帶來了對現代文學課程的看法和認識的變化。現代文學逐漸風光不再,不斷出現的問題使學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推行,這些問題愈發凸顯出來。如何擺脫困境、應對挑戰,成為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的焦點,學術界由此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一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問題與困境
(一)時代的變化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物質欲望的不斷膨脹,文學教育在商業化社會環境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首當其沖的,是學生精神面貌和追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不再把豐富和擴展自我的精神、深化自我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放在求學的首要目的,而是非常現實地把大學教育當做謀求生存,謀取物質利益的手段。因此,文學課逐漸在各種能夠發揮就業效果的證書面前黯然失色,學生們對現代文學課逐漸熱情不再,他們為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書等殫精竭慮,卻不愿意花時間去厘清文學思潮、分析文學現象、閱讀文學作品、理解現代文學大師們深刻的思想及獨特的藝術魅力。正如學者李怡所指出的:“對教學的挑戰,除了目前教育體制的原因之外,其中相當大的力量則來自于中國現代文學這一課程最基本的接受者———廣大的青年學生,應該說這樣的力量是更令人憂慮的,因為來自接受者的阻力便是來自未來的阻力,通向未來道路的梗阻是最可怕的。”[1]
(二)大學教育的改革,使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空間日益狹小
這主要表現為課時數的減少,給教學帶來捉襟見肘之感。大多數高校目前正面臨著由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學科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重構和整合。在此指導思想下,中文學科過去的專業框框和傳統逐漸被打破,大量交叉學科的基礎課增加了,而學生時間卻是有限的,結果便是現代文學的課時被壓縮到原來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在面對紛紜復雜的文學線索、燦若群星的作家與恒河沙數的作品的時候,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既兼顧文學史的線索,又兼顧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的分析。于是,即使是現代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作家如老舍、沈從文、巴金、曹禺,學習的學時安排也相當有限;而其他著名作家如蕭紅、廢名、林語堂、錢鐘書、穆時英、李?氯說韌??荒蘢饕桓黽虻ソ檣堋U庋?南執?難Э偽湎嗟爻閃?ldquo;現代文學述略”,學生接受起來更是粗枝大葉,理論似是而非,線索模糊不明,既無法分析文學現象,也缺乏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
(三)現代文學教師擁有研究者和教授者雙重身份,兩者之間卻存在著明顯的沖突
溫儒敏曾指出: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源本來就和大學教育息息相關,從業人員十之八九都是教師,其成長理當彰顯教學的“主業”地位[2]。但是,在大學老師的職稱評定上,卻是把科研作為硬指標與教師的職稱晉升掛鉤,注重教師撰寫學術專著及論文的情況,卻很少注重考察教師的教學效果,教研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對于在現代文學教學活動中,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這些重要的問題,卻被相當多的現代文學教師忽視了,更有甚者僅是為了應付教學任務而上課。于是我們看到,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模式中,一成不變的依然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三段式教法(作家生平及社會背景,作品的內容,藝術特色)充斥課堂,教師們沉迷于滿堂灌的課堂講授,教學方法拘泥于“告知式講授,接受式學習”。學生們則越來越養成了依賴教師講授的習慣,不再有主動學習的熱情、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于是理論空疏,課外閱讀量小,視野狹窄,寫作能力不強也就在所難免。結果不僅學生的專業基礎不夠扎實,更缺乏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及創新的能力。
二后現代教育思想對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后現代教育思想與20世紀中葉開始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緊密相關,它的異軍突起,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基本內涵主要表現為重視個人選擇和參與,崇尚創造性、差異性、多元性等。具體而言,就是強調“去中心化”,破除科學中心主義,破除在現代教學中教師和課本的權威地位,從而在師生之間構建平等、互動的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倡導“對話”的教學方式,根據美國后現代教育學者羅蒂提出“對話理論”,即要求對話者平等、開放、富有創造性,具有多元價值觀[3],鼓勵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因材施教,從而使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教師和學生之間互惠式而不是從前那種傳授式和控制式邏輯衍生的教學關系”[4];尊崇“差異性”,不強求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展”,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追求“個性發展”,因此教學不能把學習者視為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更應看做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提倡闡釋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啟迪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和創生。后現代教育思想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無疑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
(一)更新教學理念,突出人文精神
同過去時代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或物質資源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于21世紀人類發展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5]。因此,當代教育最為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即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所強調的“去中心化”,即是倡導打破在現代教育中過于崇尚知識本身價值的科學中心主義,而凸顯出人文精神的價值和意義,使我們認識到人文精神關懷人生的終極意義,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是塑造民族品格、傳承民族精神的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源泉。中國現代文學積淀著人文精神的深厚內涵,自立自強自尊和崇尚個性自由的人文關懷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精神的培養息息相關。譬如20世紀女性作家有冰心、廬隱、凌淑華、白薇、丁玲、蕭紅、張愛玲等作為群體在文壇涌現,我們在引導學生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時候,也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去思考,沉默了幾千年的中國女性開始集體浮出歷史地表,她們在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在爭取女性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走過了怎樣的艱辛與坎坷,發出了多少痛苦的呻吟。她們那種追求自尊自強自立自由以及獨立人格的精神,對那些在商品化大潮中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犬儒主義等侵蝕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足夠鼓舞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們獨立自強,喚起他們的思考,引起他們的共鳴。又如魯迅,在他棄醫從文的經歷中,在《阿Q正傳》《祝福》《孤獨者》《鑄劍》等等篇章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現代文人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和擔當、對人性對命運的深切思索,其他如老舍、沈從文、曹禺等作家,也無不如此。以這樣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和影響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對歷史的責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意義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