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當前,國家正在積極推行大文化的產業政策,有力地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民族音樂教育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民眾的關注和喜愛。選擇民族樂器學習者也越來越多,使得當前社會上民族音樂文化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在我們目前居住的城鎮,古箏、二胡、琵琶、揚琴、葫蘆絲等民族器樂的培訓班已是競相爭艷、各展風采。然而我走訪了幾處民族器樂培訓處,與多位民樂教師交流探討時,卻發覺在民族樂器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應當積極重視并解決。
一、教學彈奏時,應著重講解樂曲表達的主題思想
在觀摩教學過程并與師生的交談中,我發現: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傳授孩子彈奏時,特別是傳統樂曲教學,幾乎是對樂曲不做任何的講解和評析,僅僅是讓學生們先完整聆聽教師示范演奏后,就直接講解彈琴技巧難點,接著,就學生自己照看樂譜練習。我認為,學習器樂,不管是民族樂器還是西洋樂器,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陶冶情操,并通過理解樂曲的意境來提高對音樂的審美鑒賞力,這應該是學習民樂的初衷。特別是傳授民族器樂的教師,還應該通過民族音樂的教學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以便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如二胡曲《賽馬》,它描述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歡度節日中舉行賽馬盛會的緊張熱鬧場面。彈奏前可以先簡單的介紹蒙古族生活的地方及其生活習性,再引導學生回憶運動會接力賽時,賽場的氣氛怎樣?觀眾心情怎樣?從而挖掘學生的生活積累,增強情感體驗,然后初步聆聽教師的示范演奏,以感受、理解樂曲中賽馬場上馬蹄急馳、你追我趕、奮力爭先的激烈場面。這樣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更好地運用不同的弓法,彈奏不同的音覺效果埋下伏筆,以充分的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技巧教學的同時,應重視理解與曲式結構分析與探索
交流中,我還發現,一些教師們在講解樂曲的技巧難點時,很細致很詳盡,甚至一絲不茍、嚴厲有加,可是這些難點也是一眼一板音對音、節奏對節奏的模擬、示范。我覺得,每教給學生一首樂曲,不應該僅是一個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應該通過分析樂曲結構,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創作背景,再深入細致的講解演奏風格并傳授技巧,使學生從音樂文化的背景和藝術的高度去把握樂曲的風格、節奏,從而達到正確理解作品、表現作品。以琵琶曲《霸王卸甲》為例,它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都取材于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同是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同是采用章回式結構,但作品表現的主角完全不一樣,《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樂曲顯得沉悶悲壯,而《十面埋伏》的主角則是劉邦,樂曲氣勢磅礴,凸顯壯麗輝煌。如果教師把整個古代戰場的激烈戰況先描述給學生,再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示范演奏來表現這場古代戰爭,讓學生眼前仿佛出現那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響畫面,那么學生在掌握樂曲的技巧難點的同時,就可以很輕松的理解小標題的思想內涵,從而感悟樂曲的情感表達,進而激發樂曲在演奏上的實踐表演情感。
三、在模仿藝術處理的基礎上,重視樂曲內涵的情感表現
一首樂曲的完整演奏,不僅要求學生一招一式上落落大方,抬手彈琴間溫文爾雅;同時也強調要把情感表現滲透其中。然而一些教師在要求學生指法運用上、在姿勢調整上、在儀態表達上,是嚴厲有加、樣樣周全,學生們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細致入微的模擬表演,可表現出來的還是顯得很空洞、很刻板、很牽強。這,難道就是體現音樂藝術的情感內涵嗎?器樂的演奏,它的生命在于表現音樂的豐富感染力、藝術內涵。一件樂器在手,不管你彈奏的是一段旋律或是一首歌曲,只有感動人心的才是真正的好音樂。要想讓學生把樂曲的情感聲情并茂的表達出來,就必須先讓學生認識并理解作曲家在創作時的蘊藏于音樂之中的心聲、情感與內涵,把握作曲家的思想傾向,才能在熟練的掌握樂曲的技巧后,加上教師的聲情并茂示范演奏,學生們才能充分地將心中對樂曲的感悟與彈奏的肢體語言融為一體,出神入化地把樂曲表達完整。
透過樂器教學中的這些現象,追尋根源,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師們在樂民的教學中忽視或是淡漠對樂曲的分析,把樂曲的評析與欣賞停留在很淺顯的表層,甚至避而不談,所以出現了上述談到的一些現象,而這樣教學模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們對民族音樂很好地理解和表達。當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水平、豐富的音樂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把音樂作品分析得透徹明了、講解得生動有趣,同時具備“手心融合”,能夠把人的情感、彈奏技術與音樂表現完美的結合,才能讓學生們在不斷地練習、鑒別、揣摩中,提高演奏技巧,理解音樂的表現力,最終能夠輕松自如地感悟作品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這才是我們希望能達到民族樂器教學的初衷和預期的效果。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