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教學論文
一、語言能力的培養
漢語有著兩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內涵博大精深,能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思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把祖先留給我們的語言作為一筆財富傳承下去。很多人認為學生從出生就接觸漢語,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就能掌握得很熟練,就能隨心所欲地應用。實際上,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距離準確、豐富的運用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尤其是有些學生帶有不同程度的方言,這就更需要教師大力度地培養他們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
二、文學能力的培養
文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完成這個任務。文學能力,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文學鑒賞的能力,也就是對文藝作品的審美能力;二是寫作能力,也就是把自己認為美的東西融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傳遞給別人,讓別人能產生共鳴。
(一)我們談談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文學鑒賞是讀者以文學作品為對象,用審美的態度去觀照,經過感受、領悟、體驗和理解等心理過程,最終從文學作品所創造的典型形象和生活圖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獲得教益,并借以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實踐活動。那么如何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獲益呢?
1.大量閱讀、培養語感、積累經驗
“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也就是說,閱讀是一個人獲取知識、培養情操、提升修養的重要途徑,文學鑒賞自然也由此而始。大量的閱讀,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定的語感。夏?D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講到語感時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
‘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意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學也如此。”
2.廣泛聯想和想象,領悟真諦,提升自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不要把自己感悟到的東西作為唯一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給他們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其在文藝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陸機《文賦》中說“觀古今之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的《神思篇》中說“寂然疑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則這樣描述:“詩人轉動著眼睛,眼睛里帶著精妙的瘋狂,從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由此可見,想象和聯想能讓學生自由地飛躍于古今中外,讀到會心處可以輕輕微笑,讀到盡興處可以擊節而歌,讀到悲傷處可以淚流滿面。
(二)我們再來談談寫作能力的培養。
1.告訴學生要做個有情有義的人
藝術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啟發學生關注身邊景、身邊人、身邊事,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要去發掘一粒平凡石子背后所包蘊的深刻哲理;一滴傷感的眼淚所訴說的青春心事。有情之人,看見落花,會心生時光流走,年華流逝之感,如林黛玉葬花一節,曾讓多少人與她一起哀傷落淚;有情之人,校園里的一抹綠,清晨的一縷陽光,教室里的瑯瑯讀書聲,都是充滿生機、充滿生命的活力的;有情之人,高樹密林里的蟬聲,稻花香里的半夜蛙聲,午后濃蔭里的一曲悠揚的笛聲,都讓人充滿閑情逸致。所以生活處處都是詩,只要擁有一雙慧眼,努力去挖掘,就會擁有取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就不會感嘆生活太單調乏味,下筆就不會無病呻吟。
2.告訴學生寫個性張揚的文章
沒有個性,所有的城市都是同一幅鋼筋水泥的面貌;沒有了個性,所有的音樂都是同一種旋律;沒有了個性,所有的飯菜都是同一種味道,那么生活不在多姿多彩,工作變得索然無味。而且,人總是有個性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張揚個性,抒發心聲是人的本能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青年人處于人生的起航階段,充滿了生命的渴望與憧憬,充滿了激情與力量,心中對于愛與美的追尋將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