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出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全方面的培養,如:藝術欣賞能力、審美能力等都需與文化知識一樣開展教育。然而就目前我國的初中教育來說,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音樂課程的安排有著一定的時限性,甚至到了初三年級,音樂、美術等與考試不相關的課程都采取停課。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時、教學設備等條件下,開展高效的音樂教學是每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當前時發表展與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能夠凸顯社會價值的音樂課程多元文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此,筆者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多元化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反映教育教學或者建構文化的最終價值取向,在教學中有著指引的作用和意義。新課程提出教學目標分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又稱三維目標。在知識經濟時發表展下,初中音樂課程文化目標應向多元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開展,促使學生之間與社會的適應感,推動兩者的和諧關系形成,提升綜合認識。引導學生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從而產生多樣的感受、體驗,誘發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尊重與深入理解,增強音樂的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課程目標還應包括教學中多元化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即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多樣化的課程學習方式,借以來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合作、交流關系的形成,符合目前社會的核心價值“和諧”。而對于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有選擇地對音樂知識進行整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誘發學生自主審美能力的形成,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唱歌、演奏,總結相關的音樂方法、技能等,來提高自我對音樂的認知,最終促使音樂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二、構建多元化的課程內容
多元文化教育專家班克斯認為:“在學校中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形成學生容忍與接納其他民族與文化的態度,以獲得多元文化知識與技能。”音樂課程文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反映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華,這里既包括對自己國家優秀文化的展示,同時也包括對其他民族,國際上一些優秀文化的展示。
如:中國音樂按地區可分為:東北音樂代表作品:號子、小調、秧歌,民間樂器有遼寧鼓樂;華北音樂的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民間器樂河北吹歌、晉北鼓樂等;還有華東音樂、華中音樂、華南音樂、西北音樂、西南音樂等等,都擁有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歌和民間器樂。
此外,我國還是個多民族大國,有56個民族,而每個民族又都有自己的音樂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音樂,單單民歌就有蘆笙調飛歌、盤歌、嘎百福歌、游方歌、酒歌、苦歌等多種形式,代表作品有蘆笙敘事曲《諾德仲之歌》、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等;還有以宗教為主題的音樂等等,可以說中國有豐富的音樂資源。
國際上的音樂更是多種多樣,因此,在音樂課程文化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結合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需求,吸收多元化的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三、實施多元化的音樂課程
新課程強調,教育教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學生本身的資源,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實施音樂課程時,結合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兩方面來構建。
第一,教學方法上,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設計教學計劃,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思維空間和表現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自我的體驗、感受、實踐過程中,增強對音樂課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從而逐漸掌握一定的音樂學習方法與技能。
第二,就師生關系而言,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將課堂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參與者、探索者、發現者,教師應該力爭做學生的合作者,與學生構建伙伴的關系,從而構建和諧的、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梢哉f,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是多樣性的,除了上述的身份外,還要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育的協調者、班級的管理者、教學的促使者等等,努力開展各式各樣的音樂課程來豐富音樂課堂,推動學生素養的提升和技能的形成。
總之,課程的產生是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實施過程等都需要依靠社會的價值標準來衡量?,F如今是知識經濟化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樣的人才,注重的是“和諧”。
因此,初中音樂應構建多元化的課程文化,借以來滿足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