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貿易物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體制、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建立和完善,但高速增長的背后也暴露出了經濟面臨的諸多困難。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日益顯現出來,抓住機遇,放慢增長速度,進行宏觀調控,積極改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不僅是優化經濟發展主體的需要,更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趨勢,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需要,也是產生新經濟引擎推動力的需要,積極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所犧牲和付出的代價要小于被動的被市場淘汰所遭致的損失。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把GDP增長目標調降至7.5%,屬八年來首次降低。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也放緩至10%。經濟結構的調整會影響到貿易結構,貿易結構的調整和改善也會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變,因此,進一步加快調整貿易結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我國的貿易發展出現了重要調整。對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以及對收入差距擴大、產業變遷的擔憂,使貿易結構轉換、加大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在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上,許多學者進行了分析和檢驗。林毅夫(2003)指出,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只有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才可能通過貿易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江小涓(2003)從實證的角度,將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相聯系,認為一國的貿易結構質量比貿易規模更重要。Chneery和Syruqn(i1975)在半隊數模型的基礎上,對三次產業與貿易結構的相關性進行了檢驗,李勇、仇恒喜(2007)對中國數據的分析,也證實了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裴平(2009)、沙文兵(2010)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這些文獻對貿易結構和經濟增長的研究對闡釋二者的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借鑒。本文擬在梳理以上學者論述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貿易形勢,就轉變貿易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提出如下建議:
一、實現由“多出口為創匯”向“少出口多創匯”的轉變
我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從“進口替代型”向“出口導向型”的戰略轉變,并保持了驚人的發展速度,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大國,也為我國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一直以來對外貿易延續的發展模式沒有擺脫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和加工貿易比重過大的結構制約,結果是出口了大量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犧牲了大量的資源,污染了環境,換取了比較少的外匯。比如:出口1億件普通汗衫才相當于一架波音737飛機,出口200件普通汗衫的價值才相當于一個中低檔的LV女士手提包,這種以數量和低價去獲取外匯的方式不可持續,即使你認為低價出口到國外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提高他們的福利,減少他們的消費支出,但國外生產與進口中國同類產品的生產商卻不這么認為,他們的產業受到沖擊,就會向進口國政府提出反傾銷調查,來阻擊產品進口,這也是我國成為國際上被反傾銷調查重災區的重要原因之一。進入“十二五”期間,我國應抓住經濟發展調整轉變的機遇,加快調整貿易結構,轉變貿易發展方式,不能走“為出口創匯”而出口的老路,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實現向資源節約、高附加值、出口數量少創匯多、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的轉變。
二、實現由“數量低價競爭”向“質量效益競爭”的轉變
我國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首先承接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這對于改善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和加工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解決就業和出口創匯更是貢獻巨大,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工資、土地、水、原燃材料等成本的提高國際競爭力優勢逐漸減退,當各種成本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增加的時候,這種靠薄利多銷低價競爭的模式就難以維持,向服裝鞋帽等競爭優勢逐漸落后于墨西哥、印度、孟加拉、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特別那些依靠政府出口退稅過日子,甚至不能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企業,對國外市場依賴度比較高的企業,要積極改組轉變增長方式,走依靠“質量效益競爭”的路子。
三、實現由“污染高耗產品”出口向“清潔綠色產品出口”的轉變
過去,在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中,有相當大比例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對生產工人和當地居民的健康產生危害,對生產地區的環境破壞嚴重,像氧化鋁的生產,鉛等重金屬等的生產就是如此。然而,過去我們的出口產品結構中,一些產品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當然,我國在出口產品退稅問題上的調整也涉及到這些行業產品,但是,力度是有限的,仍然不能達到有效抑制的作用,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貿易產品結構,不僅要限制其出口,而且要取消出口退稅,還要加大生產產品所要改善環境治理污染的成本,向清潔綠色產品出口的轉變,將應成為外來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實現由“仿制加工”向“自主研制”的轉變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要從經濟大國轉變為經濟強國,不依靠自主創新是實現不了的,我國的歷程也在逐漸應征這一觀點。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新引擎。縱觀我國經濟發展中經歷的自主創新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自主創新的第一階段(1949—1978):這一階段是“自力更生封閉創新階段”。發展經濟的政策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封閉式發展,盡管有所創新,但屬于落后研制,研制出來的產品本身就落后發達國家若干年,并且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不能適應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國際貿易和投資較少,經濟發展非常落后,經濟體制與政策嚴重束縛了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第二階段(1979—2000):這一階段屬于“引進改造創新階段”。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我國積極開放國門,引進國外投資,承接了發達國家紡織、機械、電子等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改進了技術裝備,改造了傳統產業,提高了加工能力,也帶動了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但在這一時期,中國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是非常高的,貿易政策基本上是保護型的,貿易戰略也逐漸由進口替代型向出口貿易型轉變,加工貿易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以“市場換技術”引進了外國投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自主創新的第三階段(2001—2011):這一階段屬于“學習競爭創新階段”。加入WTO后,我國進出口貿易壁壘逐年降低,貿易及投資更加便利化。進入這個階段,我國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已經具備競爭力,所以我國工廠生產的“MadeinChina”產品遍及全球,在吸引國際資本到我國投資在我國生產和引進技術、向進口產品學習,學習國際新技術、新產品,新管理,“仿制”與在“仿制”基礎上的改進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流,完全自主創新的產品在GDP和出口貿易中占的比重非常小。自主研發創新的新階段(2012—):我國目前正在積極進入“自主研發引領創新階段”,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資本積累已達到一定程度,外匯儲備已突破3000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了4000美元,要趕上和超越發達國家,沒有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