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貿易物流
國際貿易和FDI是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國際間流動的結果,也是國際分工的兩種表現形式。一般來說,在研究二者的關系時,主要考察FDI和貿易、FDI和貿易結構的關系這兩方面。
1FDI和國際貿易的關系
1.1替代關系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Mundell提出了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考察禁止性投資如何刺激貿易、禁止性貿易如何刺激投資。在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且沒有貿易障礙時,兩國會發生貿易,并逐漸形成生產要素的價格均等化;但存在貿易障礙時商品不能自由流動,一國會以投資的方式繞過貿易壁壘,代替出口貿易來達到商品和資本要素價格的均等化,這也被稱為關稅引致投資。因此,他認為貿易和投資之間是完全替代關系。
20世紀70年代,Buckley、Casson等建立了內部化理論,指出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出于整體利潤最大化的考慮,會將中間產品、尤其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強調了企業如果擁有內部交易的優勢,就會選擇用FDI來代替貿易。Dunning的國際投資折中理論指出,企業對產品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共同決定了對外投資的條件,只有在三者都具備時企業才會選擇FDI。如果僅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則會選擇出口貿易的方式參與國際生產。因此,該理論從參與國際生產的方式上說明了貿易和投資的替代關系。
1.2互補關系
(1)國家層面。Lipsey和Weiss依據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數據,發現貿易和投資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證明了美國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都促進了出口。蔡銳等從中國吸收投資和對外投資兩個角度,考察了中國與發達、非發達國家之間投資和貿易的關系,認為貿易和投資是互補關系。
(2)行業層面。Pfaffermayer采用匈牙利境內的7個行業在15年間的數據,得出FDI和貿易之間是互補的關系,但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并不是對等的,FDI對于貿易的促進作用更大一些。Brainard采用不同國家63個行業的數據,分別考察了美國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與貿易的關系,同樣的得出了FDI和貿易互補的結論。
1.3補償投資
Bhagwati的補償投資模型主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在存在貿易保護的情況下,貿易和投資之間存在一種跨時期關系,即從一個時期來看投資可能不是最優選擇,但是從長期利潤化的角度看,當期直接投資會減少或者避免下一個時期由于他國的貿易保護措施而帶來的損失,也就是說,這種投資是為了減少他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可能性,是為了化解關稅或者貿易保護措施,因此,這種投資也被稱為補償投資。
1.4不確定關系
Blonigen以日本和美國的汽車行業作為研究對象,采用1978-1991年的數據,證明了日本對美國汽車行業的FDI促進了日本汽車零部件的出口貿易。但同時,結果也表明日本對美國汽車零部件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汽車零部件的出口貿易。因而,投資和貿易并不是簡單的互補或者替代關系,而是在不同的投資方式下呈現不同的關系:行業層次的FDI與貿易的關系傾向于互補,而產品層次FDI與貿易則呈現出替代關系。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1996》對全球的貿易和投資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結論表明,對出口來說,FDI無論對于投資國還是東道國都是正相關的,對進口來說,FDI對于投資國和東道國都有較弱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貿易和投資的關系尚不明確。
2FDI和貿易結構的關系
2.1國外研究
(1)建立在資本要素基礎上的研究。根據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比例學說,一國的資本積累增加,就會引起該國比較優勢的變化,該國的資本勞動稟賦比率也會發生變化,在國際分工階梯的位置就會逐步提高,隨之影響到其貿易結構。要素稟賦比率是指一國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資本勞動稟賦比率提高表示該國的資本相對充裕而勞動數量較少,反之則表示該國的勞動增加較快而資本相對稀缺。如果一國資本持續增加,會形成資本相對充裕而勞動相對稀缺的局面,造成工資率上升,進而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在此情況下,廠商會自發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投入,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從而使比較優勢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品轉移。因此,一國的資本積累會使得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逐步明顯,進而促進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起到優化貿易結構的作用。
(2)建立在技術進步基礎上的研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1966年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指出,由于產品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和衰退的周期,產品在形成階段主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隨著成熟期的到來,技術逐漸成熟,企業就有可能進行對外投資,以避免產品進入衰退期時的利潤銳減。東道國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后,增加資本積累,東道國可以從無到有的建立并發展某種產業;同時,通過技術、管理經驗的擴散,可以提高東道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提升要素的配置效率。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都能增強東道國相關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改善東道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結構。
(3)建立在產業組織基礎上的研究。①雁形理論:雁形模式由日本學者赤松要提出,他指出后進國家可以通過進口來利用先進國的技術和資本,擴張生產優勢,利用低工資優勢打回先進國市場,從而改善后進國家的出口貿易結構。雁形模式強調了外資進入東道國后,首先引起了本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后對出口商品結構造成影響。雁形理論表明了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的經濟行為和過程,是綜合性的商品和要素流動的過程,也是技術、資金轉出國與吸收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②邊際產業擴張理論:20世紀70年代,小島清根據日本對外投資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他認為,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應該通過出口貿易的方式,保持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失去比較優勢的企業應該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使投資國能夠集中精力發展其他產業。在日本已經處于邊緣地位的某些產業,在東道國卻正在形成比較優勢,日本對東道國進行投資不僅符合日本調整產業結構的目標,也使東道國能利用外資發展新的產業并逐漸形成出口優勢,從而改善東道國的出口貿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