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貨幣金融
西方經濟學中宏觀調控的目標是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而運用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一般更多是防止短期經濟波動,實現短期宏觀經濟目標,即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對宏觀調控多用的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當經濟高漲,出現通貨膨脹時,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抑制經濟膨脹,降低物價,穩定物價。當經濟蕭條,存在大量失業,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促進國民收增長,擴大就業。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決定了我國在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和手段上有自己的特點。
我國的宏觀調控目標是:(1)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以保持物價的穩定;(2)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決定的國民收入盡量大,以吸收失業人口;(3)國際收支的平衡;(4)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宏觀調控的政策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我國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國家預算;(2)稅收;(3)國債;(4)財政投資;(5)轉移支付。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法定存款準備金;(2)再貼現率;(3)公開市場利率。產業政策主要是以指導性計劃來執行的,分為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我們就中國的宏觀經濟特點談一談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在此我們只討論短期國內宏觀經濟調控。短期國內宏觀經濟調控目標應該是:(1)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以保持物價的穩定;(2)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決定的國民收入盡量大,以吸收失業人口。
短期內總需求和總供給平衡決定的國民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業下的國民收入水平,如果該收入水平小于充分就業下的國民收入水平,就會出現失業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是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拉動經濟,從而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但達到自然失業率水平時,總供給表現為人們已經達到充分就業水平,由于受就業人口的約束,總供給不會再擴大,總需求的增長只能是引起通貨膨脹。這時則用緊縮需求政策調節通貨膨脹??偟膩碚f,我國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宏觀調控方面還應有自己的特點。
一、從總供給方面調控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通過戶籍制度把大量人口留在農業進行生產,又通過工農業價格剪刀差把農業中大量資金用于工業化建設,建設起了較為完善的工業化系統,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形成。隨著改革開放,農業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同時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的工業有了飛速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業還沒有完成工業改造,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尚處于中期發展,二元經濟仍是我國的經濟現實。
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轉型模型認為:在二元結構下經濟中存在兩個部門,即傳統產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農業部門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產業,大量使用土地等非再生產性資源,其規模不可能隨人口增長而增長。持續增長的人口對農業部門形成了巨大壓力,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幾乎為零,造成整個經濟收益遞減趨勢。工業部門是以現代化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部門,可大量使用再生產資源,規模隨生產的發展,不斷擴大。并且工業部門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技術革新速度快,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工業部門的擴張和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增加可以大量吸收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整體經濟的收益。二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應大力發展現代工業部門,吸收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當擴張一直持續到吸收了所有剩余勞動力時,工業部門要想再擴大,就必須與農業部門展開競爭,以提高工資吸引工人到工業部門就業,而農業部門為了應對競爭,農業商業化也必然開始了。我國經濟是二元經濟結構,存在大量的農民剩余勞動力,總需求的擴張會引導總供給的擴張,總供給擴張會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對我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從總體上講,我國農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并且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在城市也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對于總需求的增長,我國剩余勞動力應該是無限供給的。但我國總需求增長過快,也會引發通貨膨脹,原因有兩方面:
(1)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當總需求上升時,總供給方面受到的約束可能來源于能源等瓶頸產業,經濟過熱,總需求增加,但瓶頸產業的產量并不能大幅增加,這必然導致先是瓶頸產業的產品價格上升,接著由于成本推動形成通貨膨脹。并且瓶頸產業的限制是社會總供給增長速度無法趕上總需求增長速度,從而使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物價普遍上漲。
(2)我國的剩余勞動力大多是農業人口,人力資本較低,沒有技術。在總需求增加時,由于對勞動力的需求可能要求技術水平較高,而使剩余勞動力人口并不能被生產吸收而擴大總供給,一方面表現為存在大量結構性失業,一方面表現為總供給不足還會導致通貨膨脹。我國的現實經濟也驗證了這一點,2003年以來我國連續多年經濟增長率超過10%,通貨膨脹率每年都在4%以上,2007年通貨膨脹壓力更加嚴重,通貨膨脹率達到4.8%,但我國的失業率卻在這幾年大幅上升,從2002年的500多萬增至2006年1000多萬人,2007年雖然有所緩解,但失業率還是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
通過上述分析,我國在總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應該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來拉動總供給增加,吸收失業勞動人口。但是,當總需求快速膨脹,總供給滿足不了總需求引起通貨膨脹壓力時,政府應采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壓縮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出現,同時,政府還應運用稅收、貸款優惠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產業政策引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減少產業的瓶頸效應,擴大總供給。還應該加強城市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再就業培訓,減少結構性失業人口。
二、從總需求方面調控
總需求=消費+投資+政策購買+凈出口。政策購買支出是一個外生,政策控制的變量,本身就帶有政策性。我國總需求結構是不合理的,我國總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于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長。投資需求快速膨脹的原因是我國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現象存在,故利率對投資的調節作用不大。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許多行業存在著較高的利潤和較低的進入障礙,企業投資對利率反應不敏感,同時,我國企業投資非理性嚴重,導致我國企業投資具有“潮涌性”和“羊群效應”。這樣往往導致投資過熱,引起通貨膨脹。從出口方面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要素的比較優勢,中國出口大量增加,成為拉動總需求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2007年宏觀經濟總體增幅達到11.6%,凈出口對名義GDP增長的貢獻會在3.6個百分點左右,對實際GDP增長的貢獻會在2個百分點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