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企業文化論文
媒體大量報道的“路脆脆”、“樓歪歪”、“橋塌塌”等事件說明工程質量建設是如此令人不放心。問題出在沒有法律法規么?不完全是。看看我國50-60年代,我們的法律法規哪有現在那么健全,但是,那時候的工程質量是業內人士公認并至今仍人嘖嘖稱賞的。問題的癥結是什么呢?文章認為,關鍵是人的道德水準的提高。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競爭,企業的道德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在企業運作中悄悄地發揮作用,滲透到企業行為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試圖開展基于道德文化激勵的工程項目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探索一條有助于提高工程質量的企業道德文化建設的新路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關鍵范疇的內涵與定義
第一,企業道德,是指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漸積淀升華形成的,根據企業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在一定社會中所應自覺遵循的各種倫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1]。
第二,關于企業文化,百度百科上的解釋之一是: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個性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我們認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戰略理念、基本載體是制度和企業的行為習慣、表現形式企業的行為識別系統,企業高層決策者頭腦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際上是企業文化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杠桿。
第三,本文對企業道德文化的界定為:企業基于社會責任的具有自我約束功能的價值觀念、習俗、行為文化、精神風貌的總和。
第四,所謂激勵就是指一個有機體在追求某種既定目標時的愿意程度。
第五,關于道德激勵的研究目前尚屬方興未艾。我們借鑒我國武漢理工大學申來津教授對道德激勵的定義來理解道德文化的激勵。申教授認為,道德激勵表征道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性。道德激勵包括對社會預期行為的驅動(正激勵)和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行為的抑制(反激勵),提高“知善—行善”的確定性則是道德激勵的核心。道德激勵的實現水平決定著社會道德生活的質和量[2]。
第六,企業的激勵機制是指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通過激勵資源或激勵手段與激勵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的總和,也就是指企業激勵內在關系結構、運行方式和發展演變規律的總和。機制的優劣是以其作用于系統而導致的系統機能的強弱來評價的。它反映了使用激勵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影響著激勵的最終效果和運用程度。總之,企業的激勵機制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運行系統。
第七,工程項目是一種既有投資行為又有建設行為的項目,其目標是形成固定資產。工程項目是將投資轉化為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過程。工程項目一般具有如下特點:1.具有明確的建設任務;2.具有明確的質量、進度、費用目標;3.建設成果和建設過程固定在某一地點;4.建設產品具有唯一性;5.建設產品具有整體性;6.管理復雜性:單位多、技術難、規模大、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復雜。
第八,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道德文化激勵機制就是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激勵主體運用道德文化的激勵功能實現激勵目標的過程中體現的較穩定的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道德文化激勵之特點的分析
(一)道德文化激勵與法律制度激勵的對比分析
道德文化激勵與法律制度激勵的對比分析主要是基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的研究,其基本內容見表1:當然,在現實生活里,道德文化激勵與是法律制度激勵是相輔相成的。
(二)道德文化激勵與經濟利益激勵的對比分析
綜合平常所見的一些看法,我們總結出道德文化激勵與經濟利益激勵的關系如下:
第一,茅于軾通過《鏡花緣》里君子國的交易困惑,總結出:“如果人是利他的,任何理想都不能建立起來。”[5]因此,道德文化激勵是不可能的。人,似乎天生就是機會主義者。因此,只有民主與法治才能規范市場行為。
第二,建立道德市場經濟論。道德市場經濟經濟激勵的現實合理性,但否定其未來合理性,“批判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邏輯,批判一切把市場神圣化的新老自由主義,在當前特別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6];承認現實多數人的自私,但否認性惡論,而主張人性的文化論;認為人性是理性,因而人人都是理想主義者,無非各自的理想不同罷了。因此,通過道德文化教育和道德實踐,人們能實現道德和市場行為、經濟激勵與精神追求的和諧結合。這種觀點的實質類似于: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應該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從而和諧的中庸的追求經濟利益。
第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理性只能導致生態危機。高茲在《經濟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7]:“資本家最大限度地控制自然資源、增加投資,以使自己作為強者存在于世界市場上。”“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生產也就是破壞……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就是生態危機……資本的邏輯就是不斷地追求增長。……過度積累的危機被再生產危機加劇,再生產危機最終又根源于自然資源的匱乏”。“資本家即使從事環保工作,腦子里想的也是賺錢”。他舉張“足夠”就好、“更少就更好”,主張消滅“勞動異化”,主張人性化生產。因此,基于經濟理性的經濟利益激勵應該讓位于基于人性自由發展的德性激勵和基于精神生活的文化激勵。我們贊同中庸之道,即:贊同道德文化激勵與經濟利益激勵的有機結合。當然,二者也是很難結合好的。其運用之妙往往在管理者的恰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