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核桃Juglansregia是甘肅省隴南市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4.0533萬hm2、4200多萬株,是產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管理粗放,甘肅隴南多處遠離村莊的成年核桃大樹仍處于只收不管的自然狀態中,而新品種的大量引進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新的生態環境又使得核桃病蟲危害日趨嚴重,加之核桃樹形高大,病蟲防治難度較大,特別是近幾年銀杏大蠶蛾在核桃樹上連續大規模爆發且已泛濫成災。據調查,2006年在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徽縣首次發現該蟲突發成災,發生面積達240hm2;2009年發生范圍已從康縣、徽縣擴大到成縣、武都、兩當、禮縣等縣地,發生面積迅速增加到1.6933萬hm2,受害核桃約有508.92萬株,而且有進一步擴散蔓延的趨勢。為此,甘肅省政府、隴南市政府已連續幾年發文、召開現場觀摩會對隴南核桃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部署,目前這項工作已經成為隴南農業的頭等大事。
1分布情況與危害特點
1.1分布情況與寄主植物
銀杏大蠶蛾CaligulajaponicaMoore,原名DictyoplocajaponicaButler,又名白果蠶,俗稱白毛蟲、核桃楸大蠶蛾,屬鱗翅目Lepidoptera大蠶蛾科Saturniidae目天蠶蛾屬Caligula[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湖北、陜西、湖南、江西、浙江、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及日本、朝鮮、俄羅斯。銀杏大蠶蛾的寄主植物主要有核桃、漆樹、銀杏、李樹、梨樹、柿樹、蘋果、板栗、楓楊、柳樹、樸樹、樟樹、櫻花、梅花、紫薇、鹽膚木等20科、30屬、38種植物[2]。
1.2危害特點
銀杏大蠶蛾以3齡后的幼蟲暴食核桃葉片,該蟲害嚴重發生時,上千條幼蟲常將整株核桃樹葉吃光,僅剩葉脈和青果,致使樹冠光禿,樹木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幼果因缺乏營養而大量落果,第2年被害樹1年生枝干枯,嚴重的甚至造成樹木死亡[3]。吃光核桃樹葉后,幼蟲再轉移到漆樹Toxicdendronvernicifluum、板栗Castaneamollissima、蘋果Maluspumila、楓楊PterocaryastenopteraC.DC.、桫欏樹Aesculuschinensis等樹木上取食葉片[4]。
2形態特征
2.1成蟲
采集到的銀杏大蠶蛾標本如圖1a~d所示。圖1中的4個標本,a為雌蛾,b、c、d均為雄蛾。雄蛾體可分為3種類型:b為淡褐色雄蛾體;c為深褐色雄蛾體;d為紅褐色雄蛾體。雄蛾展開的翅長為112~127mm,體長為26~29mm,觸角羽毛狀。雌蛾體色也有灰褐色、橙黃色和紅褐色之分,其展翅長為131~133mm,體長約35mm,腹部較粗;觸角櫛齒狀,觸角顏色與體色同;前翅外緣略向后凹,近頂角處有一明顯的黑斑,黑斑后方也有一紅斑;后翅中室有眼狀斑;前后翅均有一條很清晰的波狀橫線,其與外緣基本平行。
2.2卵
大蠶蛾的卵呈橢圓形短圓柱狀,兩端略平,頂端有膠質物覆蓋的孵化孔,幼蟲孵化時從此處咬破出殼。其長徑2.2~2.5mm,短徑1.2~1.5mm,初產卵為鮮綠色,后漸變為灰白色,卵殼外有米黃色花紋。卵隨樹皮縫走向排列,較整齊。
2.3幼蟲
初孵幼蟲為黑色,體背茸毛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黃色,具黑棕黃三色組合的粗線;3齡后體側及下部逐漸變成淺綠色;老熟幼蟲為綠色,體背為白色。各齡期體背均附有先黃綠后變成白色的長絨毛。除尾節外,每節兩側下方均有藍色橢圓形氣門。背部和體側毛瘤上有1~2根黑色鋼毛,老熟幼蟲體背毛囊連成整齊的毛帶,體長100~120mm,寬10~15mm。
2.4繭
新結繭為銀白色,隨著蛹的形成,繭逐漸干枯變成褐色。由粗絲交織而成的網目狀繭呈紗籠狀,橢圓形,長55~61mm,寬25~27mm。網目孔2~7mm,形狀不規則。繭后端具開放孔。繭絲質粗,表面光滑,革質較硬。
2.5蛹
蛹長36~44mm,寬13~18mm,雌蛹略大于雄蛹;紅褐色,雌蛹色比雄蛹深。
3生活史和習性
3.1生活史
在隴南,銀杏大蠶蛾1年發生1代,以卵在核桃大樹樹干上的樹皮裂縫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核桃樹葉長出后,卵開始孵化。幼蟲大多為6齡,少數7齡,用銀杏葉飼喂的4齡蟲即可化蛹。整個幼蟲期約為60d。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進入暴食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已完全發育的幼蟲陸續從樹上掉下,又從樹下的灌木、雜草上或地面上再次向上爬行,尋找化蛹場所以結繭化蛹,僅有少數幼蟲在樹上的殘葉上綴葉結繭化蛹。7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蟲羽化,9月上旬成蟲產卵,卵產于核桃樹干上的樹皮裂縫中,聚集成塊以越冬。直到9月下旬還能利用燈光誘導成蟲。
3.2習性
成蟲一般在傍晚羽化。剛羽化時,蛾體周身潮濕,翅較軟且緊貼體壁,1~2h后即開始飛翔。成蟲白天藏匿于陰暗處,傍晚開始活動,并于次日晚開始交尾,歷時12~24h,雌蛾第3~4天后開始產卵,每蟲可產卵3~5次。成蟲具有趨光性和較強的飛翔力,8km以外的日光燈都能誘惑到較多的雄蛾。產卵量在100~600粒間,平均300粒左右。卵一般產在直徑為20cm以上的老齡樹主干樹皮裂縫中,且只分布在樹干離地面1~3m的范圍內。產卵量與核桃樹主干直徑成正比,其在直徑為20cm以下的核桃樹上的產卵量還不到總產卵量的1%;在直徑為21~30cm的核桃樹上的產卵量占其總產卵量的14%;其在直徑為30cm以上的核桃樹上的產卵量占其總產卵量的85%。背風向陽地塊的產卵量高于陰坡和溝渠的產卵量。幼蟲孵化與環境溫度有很大的關系。同一卵塊或同一棵核桃樹上的卵孵化較整齊,但不同坡向的核桃樹上卵的孵化時間不一致,一般其在陽坡(溫度高)的孵化要早于陰坡,前后相差20d左右。幼蟲孵化后聚集在卵塊附近,一小時以后孵化幼蟲群集,由樹干爬向樹冠中下部內膛葉片,1~2齡蟲常在葉片的背面群集為害,但食量很小。一只葉片上的幼蟲,少的有12~30頭,多的達40~60頭。大多頭向葉緣排列取食,頭尾排列整齊,直到3齡前多為群集狀。4齡后其食量開始增大,逐漸分散取食,最后分散到全樹,吃光葉片時,常結伴轉移到另一核桃樹為害。陽坡孵化早的幼蟲可達7齡,陰坡孵化遲的幼蟲進入6齡后便四處活動,尋找結繭化蛹場所,但多在四處爬動時便從樹上掉下來,又從樹下的灌木、雜草中或地面上再次向上爬行,以尋找化蛹場所結繭化蛹,僅有少數幼蟲在核桃樹上的細枝殘葉上綴葉結繭化蛹。大多數選擇地表濕度較大、地面的矮小植物的頂端細枝上結繭化蛹。在距地面高0.5~1.0m的灌叢和雜草上結繭最多,也有少量的繭結在農作物上或距地面1.5~3.0m的小喬木樹冠的細枝樹叉處。化蛹后即進入夏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