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論文
茶是世界三大天然軟飲料之一,發祥于中國。中國栽茶、制茶、飲茶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的西南部。轄8縣2區的銅仁市,地處貴州省東北部,與湖南、重慶毗鄰,銅仁茶的栽培及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獨特。對其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銅仁茶歷史悠久
銅仁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3050多年前的巴子國時期。東晉常璩所撰的《華陽國志•巴志》就有巴子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園有芳?、香茗”的記載。芳?是一種香草,香茗即茶。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香茗”非野生香草和野生茶,而是人工種植的園中香草和茶,也就是說,在巴子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人工茶的栽培。對于今銅仁是否屬于古巴子國的疆域,《巴志》也有明確記載:“其(巴)地至魚復(今重慶奉節),西達棘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今陜西漢水流域),南及黔涪(今重慶、湖北、湖南、貴州四省市接壤一帶)。”這就告訴我們:今銅仁市所轄區域大部分屬古代巴子國的“南及”之地,而這部分區域,就是今銅仁市的松桃、石阡、思南、沿河、德江等地。由此可以推斷:早在3050多年前的巴子國時期,銅仁的松桃、石阡、思南、沿河、德江等地就已經開始進行人工種茶了。銅仁茶在秦時屬于“夜郎茶”。周春元等所著的《貴州古代史》有“漢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譴中郎將唐蒙通夷,發現夜郎市場上除了?k童、笮馬、髦牛之外,還有枸醬、茶、雄黃、丹砂等商品,商業發達,市場相當繁榮”的記述。這段記述說明,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夜郎茶”存在。不管現今對夜郎古國疆域怎么爭論,但是在貴州建立夜郎縣的只有石阡。考《石阡縣志》:“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其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于今縣(石阡縣)境西部本莊、河壩場一帶,屬象郡”;“侯景叛亂(548-552年)后,梁在武陵,東????郡之間有夜郎流民集居地帶,僑置夜郎郡,隸武州,石阡偏東南屬該郡西北隅。”從這些資料看,石阡肯定屬于夜郎領地并且是中心或重要地帶。這說明銅仁石阡茶就屬于“夜郎茶”。
銅仁茶在漢代屬于“蜀茶”。據漢代楊雄的《方言》(公元前53年)載:“蜀西南大,謂茶曰?”。王威廉在其《上古茶考》一文中認為:“‘?’是當時川滇一帶茶葉的地方語”[1]。而考漢代“蜀”則包括今天的四川及貴州銅仁的石阡等一些地方。陸羽《茶經》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二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唐代“南方”的含義比較明確,就是指秦嶺山脈和淮河以南,其中的“巴山峽川”包括“巴國(東至魚腹,今萬縣地區;西至?k道,今宜賓地區;北接漢中,今陜西漢中;南及黔涪,今貴州烏江流域及四川涪陵地區)和鄂西三峽兩岸的山區和山間盆地”[2]。而銅仁的德江、思南、石阡都屬于貴州烏江流域地區。這說明在唐以前銅仁的德江、思51南、石阡等地就屬于蜀地。
銅仁茶在唐宋明清時屬于“思州茶”、“費州茶”和“夷州茶”。據陸羽的《茶經》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而其中的“夷州”屬地,據清人張樹《續黔書》載:“今石阡、思南為夷州”。考《石阡縣志》:“宋代石阡為思州西邊下段地,無具名;”“明洪武初,置石阡、苗民、葛彰葛三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分思州宣慰司置石阡府,設治于石阡長官司,隸貴州布政司。”《思南縣志》:“《北周地理志》載:‘費州當今思南城關’。隋初,廢北周費州。開皇五年(585年),于費州地置涪川縣(今思南地)。唐初屬思州。貞觀四年(630年),分思州的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名費州,州治涪川縣(今思南)。”《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志》:“貞觀八年(634年),割思州的多田(思南北部、印江東南大部分地區)、城樂二縣屬費州。”這些史料說明,今天的石阡、思南、印江縣等在唐宋均屬費州或思州,這些地方當時所栽種的茶在陸羽的《茶經》里已有記載。
二、銅仁茶飲習俗獨特
由于銅仁茶栽培生產歷史悠久,茶飲歷史也比較長。在漫長的茶飲歷史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茶飲習俗。銅仁人用茶招待客人,這是比較普遍的習慣。銅仁茶飲習俗比較有代表性是玉屏侗家的罐罐油茶,家家戶戶都做。罐罐油茶,濃香鮮美,提神開胃,還可治療輕微的感冒、腹瀉等。罐罐油茶制作講究,所需茶葉必須是從老茶樹上采摘的老茶葉,用手反復搓揉至發熱有一定溫度時,再放入竹籃之中,用稻草覆蓋,再壓以石頭,讓其發酵,產紫色酶,成餅塊,再取出晾干,成茶葉,然后進行調制。調制時,先將豬油和茶葉置于沙罐內煮,待茶香四溢后,再加清水細火煨之,以作湯用。同時,用碗盛糯米粑、姜絲、蔥花、胡椒等,把茶湯倒入碗中,罐罐油茶即調制而成,方可飲用。飲罐罐油茶也非常講究。“待客時,用一根竹簽或筷子,與配制好的油茶一起用茶盤端給客人。如需再添,客人只要將竹簽或筷子拿在手中,不需明言主人即知其意。不過,侗家有‘茶三酒四煙八竿’的俗語,油茶要吃過三碗,主人才放過關”[3]285。石阡仡佬族有喝“罐罐茶”的習慣。其罐一般是本地土窯燒制的土罐,茶是當地的苔茶。苔茶制作工藝講究。“在清明時節前后采摘的一芽二葉茶,原質最佳。將新采的茶葉放入燒熱的鐵鍋內‘殺青’,再倒回簸箕里用手揉捻,力度要適中,既要除掉茶青中的苦水,又不能將茶葉揉碎,要揉成一定的形狀。通過揉捻后,再將茶葉倒回鍋里用文火焙干,經過數次反復,可得出‘色、香、味、形’俱佳的成品茶”[3]318。將此茶放入罐中用文火煮,就是罐罐茶。此外,德江土家族最喜歡的“茶湯粥”和“熬熬茶”,石阡土家族的“姜羹蜂蜜茶”和“瑩米茶”,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鹽茶湯”,印江新寨一帶土家族用土陶罐煨制的奇妙“三道花茶”等都很有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