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媽媽,為什么別的小朋友家的院子里都沒有蚯蚓,只有我們家的院子里有?”“媽媽,老師說,蚯蚓的身體上應該有一道環,為什么我們院的蚯蚓身上沒有環啊?”“媽媽,為什么一下雨,蚯蚓就都跑出來了?”還記得,女兒小的時候,簡直就像“十萬個為什么”,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總會源源不斷地從她嘴里冒出來。只要我和愛人陪她散步,總要回答她數不清的“為什么”。常常,一邊回答著她的問題,我就一邊會揣摩:她小小的腦瓜里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問號?為什么好多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她眼里卻“疑云重重”?曾經,我無意中和同事們談起女兒的這些事情,卻驚訝地發現:原來,每個同事家的孩子,幾乎都會像我女兒這樣,帶給爸爸媽媽無數的問號、無數的驚奇!大家驚異于孩子們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驚異于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驚異于他們的無師自通在爸爸媽媽們的眼里,孩子們無異于一個個“小神童”!
可是,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則報道,說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學生做了一個調查,發現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排名第一的,而想象力排名是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是倒數第五。這則報道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大家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到底怎么啦”、“中國孩子真的沒有想象力嗎”、“中國孩子的想象力是被誰扼殺了”看了這則報道,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孩子、同事們的孩子。在大家眼里:中國的孩子從來都是不缺乏想象力、創造力的!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一點都不比外國孩子差!可是,那可能僅僅是小孩子!自從他們進了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之后,或許是由于學校、教師、家庭教育教學方法的不當,孩子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漸被埋沒了、不被發現了。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想:必須將學生好奇、好問、好想象、好創造的秉性重新發掘出來,還學生以“原生態”。
還學生以“原生態”,首先教師應轉變觀念。每一位教師都應充分重視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在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中,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科實踐中來,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
就拿語文閱讀實踐來說吧。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經典范文。語文教師就可以以這些課文為依托,發掘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閱讀感受,而學生“個性化”的、“獨特”的閱讀體驗、閱讀感受,正是其想象力、創造力的外在體現。通常,一句話、一個詞,表面的意思可能大家理解得都差不多,可是一旦深究起每個學生讀了這個詞、這句話的閱讀感受時,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這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為眾說紛紜者提供一個講話的平臺,能夠為特立獨行者報以贊賞的目光,也許,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還記得我在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一朵杏花》時,一個問題一下子讓課堂活躍起來。課文中說,竺可楨爺爺問鄰居家的孩子:“你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嗎?”孩子回答不上來了。竺爺爺告訴他:“明年你可要留心點。”學到這里,我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鄰居家的孩子不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那竺爺爺知道嗎?”這個問題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就連平時萎靡不振的幾個孩子也像突然睡醒般積極投入了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由最初的平心靜氣漸漸爭論成面紅耳赤。有的說:“竺可楨爺爺年紀大了,他已經記不清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準確時間了。”有的說:“竺可楨爺爺非常清楚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他不說出來,只是想培養孩子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還有的說:“竺可楨爺爺雖然年紀大了,腦子的記憶力不行了,可他有筆記啊,他有一整套的關于植物的詳細記錄啊,他肯定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準確時間。”還有的說:“竺可楨爺爺雖然有記錄,但他這是剛從外面回來,身邊沒帶筆記本,所以一時半會也想不起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最終大家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學生們都想讓我給他們一個標準答案,可我卻始終沒給他們這個答案,而是把大家積極參與討論、有理有據的一面大大表揚了一番。我想:就讓孩子們的好奇心多保留一會吧!沒準這種好奇心可以指引他們繼續探究,探究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原生態”的閱讀體驗,在馳騁思維的快意中感悟更獨特的、更新穎的思維方式,這應該是比收獲知識更可貴的能力收獲吧!
其次,學生的語文實踐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課堂、大自然這位名副其實的老師。教師可以鼓勵孩子在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時,多觀察,多想象,有自己的獨特發現,有自己的小小創造。
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曾經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每一學科的學習都應堅持“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原則“,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于零。”在語文學科中就有很多需要孩子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的素材。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給孩子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學生在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時能時時處處注意留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近,西安交大少年班在青島面試。考官給孩子們每人一個一次性紙杯、一根吸管、一根牙簽、一個曲別針以及剪刀、膠帶等工具,要求考生制作出一個用于飛行或旋轉的裝置。一個孩子剪開紙杯做了一個“竹蜻蜓”,拋出去后飛了好一陣子。贏得了考官們的普遍興趣。如果我們深究一下這個孩子“竹蜻蜓”的制作過程,可以推斷:這個“竹蜻蜓”一定不是他在考場上臨時想起來就做出來的,而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有了做“竹蜻蜓”的實際經驗,熟知“竹蜻蜓”的制作工藝,考場上,他才會利用有限的材料,由此及彼,由感而發,發明創作出同樣具有飛行能力的“紙蜻蜓”。這個“紙蜻蜓”的成功試飛,讓我們相信,孩子們的“原生態”是一直隱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未曾消逝的,假如它們能有機會被還原、被釋放,那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的綻放一定會是非常華美、璀璨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