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政治外交
政治生態化發展是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更是增強了對政治生態化的訴求和對變革傳統政治社會體制的動力。政治生態建設,離不開對政治生態價值的具體分析和歷時性分析,政治生態化其實是一種建立在政治社會各要素和諧、有序、協調發展基礎上的善治,這種善治具有相對性,它會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的發展而不斷調適和演變。
一、關于政治生態建設的價值分析
政治生態價值與現實政治生活密切關聯,它關系到政治生活的意義和政治生態建設的目標、方向與內容,決定了政治活動的評價標準,規定著政治發展的基本原則。不同的價值選擇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政治體系、政治組織和政治制度,生態化政治一般都會程度不同地蓄含著同一價值原則和生態要素,并以其系統性、整體性、平衡性、動態性以及思維時空擴展的鮮明色彩,為政治價值追求提出更深的課題。
(一)合法性:政治生態的價值中軸
政治合法性從內在價值上講就是政治正當性,是公民產生對國家或政府的政治忠誠,將政府權威視為正當的道德條件,主要通過民眾對政權的認可和擁護程度表現出來。當被統治者相信某種權力關系是正當的時候,該種統治便是正當的?!?〕政治正當性關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統治持久性問題。如果政治合法性出現危機,而又不能及時得到調整,其后果可能就是整個政治體系的崩潰。“如果合法性有助于政治穩定和政治制度的延續,那么,當合法性基礎崩潰,即產生嚴重合法性危機的時候,無非出現兩種后果:要么訴諸武力鎮壓;要么發生深遠的政治變遷。”〔2〕政治合法性關系到政治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的根本性問題,從而成為政治生態的價值中軸。
(二)民生性:政治生態的價值依歸
政治形態的源頭和依歸是以民生為本的生活政治,其政治體系建構、政治組織過程和政治資源配置所尋求的核心都是指向公民的生活幸福。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斷言,最優良的政體,“必須是一個能使人人盡其所能而得以過著幸福生活的政治組織。”〔3〕盧梭認為,“政治機構的一切活動,永遠都只是為了共同的幸福。”主權的行為,“除了公共的幸福以外就不能再有任何別的目的。”〔4〕馬克思更是將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視為政治發展的終極目標。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言行的根本依歸。但是,啟蒙運動以后形成的圍繞權力和利益為中軸而建構起的解放政治,往往把解構傳統、經濟理性作為政治評判的標準,導致公眾的生活議題被經濟成長的議題所掩蓋,政治不得不通過服務于經濟發展來獲取其合法性,而不管這種增長和發展是否符合公眾的生活需要。隨著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和風險社會的來臨,政治發展模式在經歷傳統到現代的漫長演變后,以關注生活為核心的話語再度進入政治主題。安東尼•吉丹斯稱之為生活政治,他認為生活政治是一種謀求更多生活機會、擺脫各種束縛特別是物質貧困的約束的政治。生活政治同時也是一種認同政治和選擇政治,是一種旨在化解集體面臨的生存挑戰、以增添民眾集體生活選擇為根本?!?〕與其他政治模式相比,生活政治以改善民生為政治目標,以民生問題作為政治決策、政治職能和政治資源配置的重心,用民眾生活質量指數取代簡單的經濟發展指數作為評價政治發展標準的政治模式。在生活政治模式下,政治合法性的支撐來源于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民眾生活選擇機會的增加。
(三)穩定性:政治生態的價值根基
穩定性和延續性是優良政體的一個重要特征。穩定是政治生態的價值基礎,沒有穩定作為前提,政治發展也就失去了依托。但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往往導致不穩定。享廷頓認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政治發展“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6〕不論哪種政體,根據控制的需要建立一個健全有力、規模適中的穩定政治體制,是政治生態化的基本前提。但是,生態化的政治穩定追求的不是一種以政治權力的排他性和封閉性為基礎、以社會絕對安全為目標、以國家暴力為基礎的強控穩定,而是要建立一種開放而動態的、和平而有序的彈性穩定。
(四)有效性:政治生態的價值保障
維護社會秩序,為民眾提供令人滿意的公共物品和服務,是政治共同體(政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民眾對政治共同體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取決于其能否有效提供政治產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那么,衡量有效政府的標準是什么呢?從規模上來看,不是越大越好,關鍵在于是否有利于為國家和民眾提供保障和服務的力量和作用。政府的力量增加不一定會與政府的規模擴張成正比。相反,政治官員的人數與政府的力量成反比,國家越大,行政也就越困難。同一個國家,政治官員數目雖然增加,但政府的絕對力量不但不會加大,處理事務的效率反而越低。這是因為,如果國家用在控制自己身上的力量增多,那么剩下來用在全體人民身上的力量也就相應減少。一方面行政負擔隨著層次的繁多而越來越重。另一方面,真正治理國家靠的是層層官吏(代理人),他們會在執行公務活動中產生規避責任追逐利益行為,反而會消蝕掉公共權威,……這就像杠桿一樣,層層設置的官僚組織成為控制人民的力量支點,因此,擴張規模只是外在的、相對的,而精減收縮是內在的、絕對的,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大,政府要增強有效性就應該越加緊縮。
(五)廉潔性:政治生態的價值表征
政治生態化與政治腐化不相容,廉潔性是政治生態的重要表征。政治腐化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或局部的小團體利益而違反公認準則的行為,是不同社會勢力為達到各自的特定利益和好處,利用自身能量突破規則而向體制提出要求的非法手段。享廷頓認為,“利用政治權勢謀取經濟利益意味著政治的價值觀和制度必須屈從于經濟的價值觀和制度。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實現公共目標而是為了攫取個人利益。”〔7〕腐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會進一步擴大現存的社會不平等,甚至引發社會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