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多元文化論是1924年由猶太裔美國學者霍勒斯•卡倫(HoraceKaleen)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民主社會的框架內保持各自群的文化,將使美國文化更加豐富多彩。”[1]他的理論提出后,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并成為廣泛流傳的思想潮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審美追求的不斷提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民族聲樂為適應世界潮流,開始尋求適應自己發展的道路。
一、中國民族聲樂多元文化發展的基礎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或因戰爭造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使各民族形成了不同語言結構和文化多元個性特征,為民族聲樂的多元化提供了先決的歷史條件。正如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說:“中華民族包括五十多個民族單元史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失,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2]正是由于我們祖先承載著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文化習俗與民族個性,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多元音樂文化根基,為民族多元化傳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我國現有300多種戲曲、200多種曲藝,以及數不勝數的民間歌謠和詩詞歌賦,這些寶貴的藝術成果為我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二、中國民族聲樂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性
人類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文化經濟市場日新月異,網絡媒體、數字媒體已成為當今人們傳遞、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徑。世界變得越來越小,頻繁的國際交流,促使音樂元素更加豐富多元。中國民族聲樂在立足本土文化,引進國外文化的同時,肩負著走向世界的歷史重任。多元文化的發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時代潮流,作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文化音樂,同樣肩負起多元文化發展的重任。在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各種藝術形式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融匯、變異和發展的契機,在“變”與“不變”的動態發展過程中,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元文化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中國民族聲樂多元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
20世紀40年代,中國歌劇將傳統的戲曲唱功和民歌演唱方法進行融合、創新,為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啟開了大門,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品貌的歌劇演唱雛形。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不同音樂文化,經過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發展態勢,我國民族聲樂教學者、演唱者和研究者們在探索中,開拓進取,努力創新,取得了可喜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演唱多元化
在崇尚多元文化的今天,現有的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深層感受的試聽和欣賞要求,亟需越來越多貼近人民時尚生活的聲樂表現形式,伴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民族聲樂演唱形式也在不斷的革新和變化。
1.民通唱法初具雛形。近幾年,“民通”一詞比較流行,是獨置于學院派民族、美聲、通俗唱法之外,而介于民族與通俗唱法之間的一種時尚演唱方法。它是在市場經濟的需求下產生發展起來的。聲樂界對這種唱法存在著不同的異議,尤其是一些從事民族聲樂教學的專業人士不太認可這種唱法,認為民歌手應該在保持民歌原汁原味基礎上去發展個性,而不應該為迎合市場搞特殊。但事實證明,這種唱法順應時代潮流,適合大眾時尚生活,有著雅俗共賞的效果,大眾很歡迎。談及民通唱法,首屈一指的是應數譚晶,她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在校時,師從于朱以為教授學習民族唱法,大學本科畢業后,分配到總政文工團,成為一名獨唱演員。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她不斷的潛心研究聲樂唱法,大膽探索,兼容并蓄,融民族和通俗之美,傳統與現代之美,民族與流行之美,形成了大氣、簡約的演唱風格,在歌壇上獨樹一幟。她的演唱,清麗純正、音色豐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被譽為“天籟之音”,并得到了很多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和贊同。譚晶演唱事業的成功充分證明,民通唱法在聲樂界已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青睞。
2.民族美聲中西合璧。在我國音樂院校教學中,美聲和民族唱法是互不融通,彼此分離的,即演唱方式、培養方向不同。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演唱風格上呈現出單一化,標準化的趨勢。學民族唱法的學生一般只局限于民族唱法的學習,不演唱美聲作品。而學美聲唱法的學生,一般也只唱詠嘆調、藝術歌曲等,不唱民歌《小河淌水》這類曲目。吳碧霞就是在這樣的教學制度下培養出來的科班生。但她獨辟蹊徑,大膽創新,打破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可跨界的觀念,集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于一體,并取得了可喜成就,被聲樂界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并獲得國際最高獎項。一般來說,凡學習聲樂的人都這樣認為,在一個人身上不可能同時具備兩種演唱技能和技巧,更談不上能如此嫻熟的運用,但吳碧霞用自己的學習經歷證明了這種觀點的不正確性。她用自己的成功證明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隨著她的成功,各專業音樂院校很多教師也開始借鑒這一方法,對學生進行了多種唱法的多元化訓練,效果顯著,常思思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
3.原生態唱法登臺入室。原生態唱法是近幾年來產生的一個新名詞。所謂“原生態”,是指保持事物生長的本來面目,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原有的相互關系的狀態。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自然科學。
(1)原生態演唱。自“原生態”唱法正式進入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參賽節目后,將原本就已引起音樂界廣泛關注的“原生態”研究熱潮推上了一個高潮。大獎賽的最大亮點在于眾多民族“原生態”唱法的精彩出現,不僅給全國觀眾和藝術界權威人士大開了民族音樂盛會眼界,而且更讓人們震驚的是,還有如此原始、鮮活多樣,如同“水中觀活魚”的中國民族之聲。此前,原生態唱法,專家一直在爭論不休,眾說紛紜,究竟用什么來定義它,說法不一。田青認為,原生態唱法“指的就是我們56個民族自古就有的、傳承有序的、本民族的、獨特的唱法,這里面還應包括對真正民歌的演繹。具體地說就是運用本民族、本地區的方言演唱本地人民集體創作的歌曲的演唱方法。”[3]原生態歌手阿寶則認為,“原生態民歌即沒有學過發聲方法的本嗓加上方言來演唱民歌。真正原生態民歌從來就不是為舞臺而生的,它只屬于田間鄉野,它是老農耕田時的暢喊,它是老婦炕頭縫衣時的低吟,它有著很強的自娛自樂和隨意性,它主要是表達和發泄自己內心的情感,絕不是為了在舞臺上唱給大眾的。”[4]筆者認為,原生態唱法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在生活實踐中,在苦悶時,在歡樂中一種隨意性原始本能的情感表達。“因為原生態民歌表達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純潔、質樸、深層、最有時間連續性、最具活力的情感和生存觀念。人們從原生態民歌中,似乎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5]因此,一些專家和學者開始意識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中,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即便經濟再強大,也只是一盤散沙,無法煥發自己的魅力和凝聚力。“原生態”民族唱法的興起,正符合了大眾復興傳統民族文化的心理,倍受觀眾的喜愛。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和湘籍歌唱家何繼光的成功,就是原生態與科學發聲結合的典范,在保留原生態特有唱法的同時,運用科學的發聲使聲音更加的具有感染力,更加適應演唱的需要。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