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0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效農業的提升實際上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應對新的市場出現的機遇及挑戰的高層次戰略,也是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將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相互結合,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持續性及穩定性。
1生態農業的涵義生態農業指的是通過人、生物及環境之間的能量進行轉化,在轉換的過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實現良性循環、協調統一發展的方式并能使資源保持相對充分,物質產出率較大、經濟效益達到最佳的目的。
2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2.1生態意識較差
基于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及水平有限,生態意識淡薄,思想比較落后,看待生態農業的發展仍堅持保守、傳統的觀點。多數農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不重視,僅僅注重開發當前現有的農業資源、重視眼前的經濟利益,未考慮到今后的長遠利益。可見其的生態保護意識較差。
2.2生態農業體制尚未完善
生態農業的體系大多包含了多種成分在內,這些成分的關系復雜,且同時相互緊密相連。我國的生態農業技術比較傳統、簡單,技術缺乏具體、有效的組合及創新。生態農業體制方面的法規制度尚未完善,人為惡意破壞生態的現象頻繁發生。
2.3勞動者素質較低,缺乏科技人才
勞動者的教育、文化素質普遍較差,通常情況之下,農民均很少享有繼續學習或者接受培訓的機會,使得農業的發展水平較為緩慢。缺乏農業科技方面的人才,或者農業科技人員流動性較大,科技人員頻繁調離農業崗位,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2.4農業技術較為落后
目前我國的生態農業技術相對落后,表現為技術裝備簡單,在投資力度、技術創新、科研經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術推廣體系未健全、生產效率差,尚未建立與生態農業發展相互配套的技術、設施;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不足較大,對于解決土地減退、資源破壞、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技術相對落后。
2.5生態農業環境屢遭破壞
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導致其原因之一的就是各地方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的推廣力度不足、指導技術缺乏重視,使得人們對自然的資源濫采濫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破壞,最終導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大氣污染、生態草原的功能退化等現象。進而生態農業環境的惡化程度日益加重,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某些地方,農民為獲得較高的利益,盲目過度種植經濟作物、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而導致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發展緩慢、農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3解決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的對策
3.1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
基于我國的人口眾多,各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時,不能按部就班,政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當地的氣候、自然條件來發展特色農業,注重將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產業相互有機結合發展,注重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及時有效地為當地提供多種農副食品。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方的各級領導或者部門,應積極地為當地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相對寬松、公平的市場環境,從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及完善有關的配套政策及規范、措施,確保生態農業朝著規范化的軌道發展;政府還應進行農村稅費的改革,增加農民的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動性及積極性。
3.3發展創新技術
我國人口較多土地稀少,而資源相對較為有限,在發展生態農業技術的基礎上,應提高對土地的利用率;將傳統技術進行改進,發展創新技術,積極研發優良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立體的種養,并在節水灌溉技術及農作物病蟲防治技術方面,逐漸推廣;政府應加大創新技術的投入力度,與此同時,需要明確發展生態農業的目標及方向。
3.4重視農業科技教育
發展生態農業,應注重提高生態農業人員、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加強其文化素質。首先,應改革農村的教育體制,重視農業人員對知識的把握及理解程度,讓勞動者掌握一般的農業知識,并做到學以致用;其次,加大普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及時地為農業學校的學生提供合理的擇業機會,正確引導其思想,積極鼓勵其到各鄉鎮的技術服務或者農技站就業。
3.5加強信息網絡建設
加強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為今后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參考數據資料。通過發揮及借助網絡資源的優勢、積累國內外有關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資源,了解農產品的需求信息,通過網絡銷售為市場提供相應的服務;加強信息的交流、引進技術及人才,更快更好地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也將促進我國經濟、政治、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我國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得到較大的提高。